(一)病源检测
- 病毒性腹泻病源检测
- 采集腹泻仔猪的小肠病样和内容物病样,采用RT - PCR方法检测PEDV、PoRV和TGEV病源,与商品化疫苗株和流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例如,在检测过程中,若发现病样中的病毒基因序列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已知致病株高度相似,可初步判定为感染PEDV。同时,在仔猪病毒性腹泻病源RT - PCR检测中,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挑选光滑的红色单个菌落做涂片染色镜检,如果菌落形态与病料涂片中的细菌相同,则证明是白痢2。
- 细菌性病例病源检测
- 无菌操作,采集病死仔猪肝、脾、肠系膜淋巴结,接种于鲜血琼脂、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h内观察结果。血琼脂平板上若有菌落生长,为圆形、边缘整齐、微隆起、光滑、灰白色、不溶血的中等大小菌落,则可能为相关细菌感染源。另外,细菌性病例进行病源检测时,应取仔猪小肠内血样或红色腹水,加等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取上清液用细菌滤器过滤2。
(二)临床症状观察
- 病毒性腹泻症状
- 主要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各个年龄段均可能感染,10日龄以下的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基本在100%。患病仔猪体温迅速升高,排便呈水样,次数增多,并伴有脱水现象,最终死亡。其中,传染性肠胃炎病毒主要存在于仔猪的十二指肠和回肠内,集中爆发于秋冬季节2。
- 细菌性腹泻症状
- 仔猪黄痢:多见于1周龄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粪便呈现出黄色浆状,味腥臭,排便失禁,并出现脱水、绝食,最终死亡2。
- 仔猪白痢:多见于2 - 5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相对较低,患病仔猪粪便呈白色糊状,味腥臭2。
- 仔猪红痢(C型魏氏梭菌引起):多在仔猪出生后1至3日龄发病,经消化道传播,在仔猪哺乳时吸入魏氏梭菌污染的粪便、垫草、污水等污染物诱发2。
- 寄生虫性腹泻症状
- 多由蛔虫、球虫、鞭虫等寄生虫引起,多见于30日龄以上的仔猪。寄生虫腹泻多由母猪直接传染,或因仔猪吞食孢子化卵囊和猪场恶劣条件所致,一般在温暖、潮湿季节多发。发病后,仔猪表现为被毛粗乱、消瘦、磨牙、下痢等症状,粪便显微镜检查时,可发现虫卵2。
- 营养性腹泻症状
- 主要发生于仔猪。哺乳母猪饲养不良,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足,影响母乳的数量和质量。如母乳中维生素A不足时,可导致消化道粘膜上皮角化;维生素B不足时,可使胃肠消化机能障碍,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腹泻1。
(一)病毒性腹泻治疗
- 环境管理
- 注意仔猪保暖和舍内温度的平衡。加强通风,舍内温度应恒温25℃左右,为避免仔猪受凉,猪舍内地面应垫草,空气湿度控制在65%左右,4 - 5日龄仔猪的舍内温度可以适当调低,温度控制在22℃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2。
- 药物治疗
- 联合黄芪多糖、青蒿素、板蓝根、鱼腥草提取物、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多种药物混拌在仔猪饲料中,连续投喂一周左右。或采用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卡那霉素等西药治疗。同时,为避免仔猪腹泻导致体内酸碱失衡,在用药期间应补喂复方电解多维液,有效调节仔猪体内酸碱平衡2。
(二)细菌性腹泻治疗
- 日常饲养管理
- 加强猪舍保温,避免寒风入侵导致仔猪受凉,定期更换垫草,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保持猪舍内环境卫生。做好消毒工作,对仔猪舍地面、墙角、门口全面消毒;分娩母猪的腹部皮肤及乳房用消毒药液彻底消毒后再进行哺乳,以减少病源入侵2。
- 药物治疗
- 对初乳前仔猪进行口服青霉素、复方阿莫西林等抗菌药物防治。对于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引起的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应在怀孕母猪产前用大肠杆菌单价或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通常在母猪产前免疫1次,也可以在母猪产前5 - 6周和2 - 3周各免疫1次,以保证初乳中有较高浓度的母源抗体。对发病的仔猪,首先应选择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做药敏试验后进行治疗12。
(三)寄生虫性腹泻治疗
- 饲养管理措施
- 对于球虫病的防治,仔猪与成年猪应该分群饲养
标签: 仔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