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仔猪黄痢常发年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冬季猪常发病情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冬季猪常发病情
1、猪瘟仍是当前猪的头号“杀手”,但临床表现非典型化占据
主流。这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一个月龄以内的仔猪很少感染发病,
一个月龄以后易感性逐渐增加。本病有高度的传染性,当易感猪群受

到传染时,即引起急性暴发,最先发病的猪是呈最急性。经三看:一
看皮毛:皮肤发红或出现红点,指压褪色则为猪丹毒,指压不褪色则
为猪瘟;皮肤发黄多为黄疸;肢端皮肤发绀是肺疫;皮毛逆立多为感
冒或热性病初期。二看粪便:粪便呈黄白色,且无血、无臭、无粘液,
多为一般性腹泻;先便秘后拉稀或粪中带血,多为急性胃肠炎或仔猪
副伤寒;粪稀如水,且伴有较多的血液和粘膜,则为猪瘟;粪稀带血,
猪体消瘦、腹痛则为猪棘头虫病。三看鼻镜:鼻镜干燥是体温升高、
发烧的表现;鼻腔有大量鼻液流出,多为流感;如有泡沫样鼻液流出,
则为肺水肿、肺出血或慢性支气管炎。过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
甚高。主要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全身痉挛,四肢抽搐,皮肤和
粘膜发绀。两眼有多量的粘脓性分泌物,甚至使眼睑粘连。耳、四肢
内侧、腹下及外阴等处皮肤出现出血斑点。病猪先便秘后腹泻,粪便
中常带有粘液。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变化,以淋巴结、肾脏、膀胱、脾脏、喉头、胆囊和大肠粘膜出血最
为常见。肾脏色泽变淡,皮质上有针尖至小米大、数量不等的紫红色
出血点。脾脏出血性梗死为猪瘟特征性病变。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
切面呈大理石状。喉头和会厌软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膀胱粘膜有出
血点。盲肠和结肠,特别是回盲口常有钮扣状溃疡。不过,近年来临
床上见到的猪瘟,多以温和型、非典型化占据主流,往日猪瘟的典型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已经少见。因此误诊现象十分普遍。
防治措施:不要总以为猪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了,疫苗质量不佳,
免疫程序不合理,注射剂量不足,操作不规范等,即便是打了猪瘟疫
苗也照样还发瘟。母猪打过猪瘟疫苗时,没断奶的仔猪不会发生猪瘟。
如果仔猪出生后6周以内打疫苗,反倒因母源抗体干扰,造成免疫失
败,待长到小猪、架子猪、肥育猪时,就有可能发生非典型猪瘟。因
对猪瘟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毒攻毒,即以大于
平时预防量10倍以上的猪瘟疫苗注射,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干扰猪
瘟病毒复制,使其产生免疫力。猪瘟常发地区实行超前免疫:即初生
仔猪吮初乳之前注射疫苗4头份,即可终身获得免疫力。
2、防治猪丹毒常年不能松懈。猪丹毒多发生于架子猪,传播较
慢。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主要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最急性者与猪
瘟容易混淆,但猪丹毒病猪虽体温升高但仍有食欲,强迫驱赶时发出
尖叫声,步态僵硬或有跛行,很少发生腹泻。结膜充血,两眼清亮有
神。耳、腹、腿内侧皮肤等部位出现特征性的俗称“打火印"的疹块。
主要出现全身败血症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胃和小肠有严
重的出血性炎症,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淋巴结、肾淤血肿大。防治
措施:目前使用的菌苗有猪丹毒弱毒菌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
及二联或三联苗4种。猪群中一旦发生本病,应及时隔离病猪,并迅
速治疗。治疗本病以青霉素疗效最好,其次是土霉素、四环素、恩诺
3、仔猪腹泻要鉴别诊断,对症下药。
仔猪黄痢。该病是一定血清型的溶血性(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
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腹泻性传染病。发病特点:主要发生于7
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死亡率均高,7日龄以上仔猪发病较少。
往往因1头发病,传染数头至整群。主要症状:腹泻突然,少有呕吐,
粪便呈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粪,腥臭,病程为急性或慢性,最后因脱
水、消瘦而死亡。剖检可见肠道粘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
肠最明显。肠粘膜肿胀,充血,肠壁变薄,肠管松弛。
仔猪白痢。该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非败血性、急性肠道
传染病。发病特点:多发生于10日~3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中等,死
亡率不高,呈地方性流行。主要症状:腹泻突然,无呕吐,粪便呈乳
白、灰白或黄白色浆状,腥臭,体温不高,被毛粗乱,肛门周围被粪
便污染不洁。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时久者消瘦,脱水,生长发育受
阻。剖检病变是卡他性肠炎,肠内容物呈糊状,灰白色,肠系膜淋巴
仔猪红痢。该病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又叫传
染性坏死性肠炎,出血性肠炎等。主要对3日龄内仔猪危害大,一旦
发病,常年在产仔季节暴发,死亡率甚高。7日龄以上仔猪发病很少。
主要症状:病猪偶有呕吐,主要以排出红色粘液稀便为特征,病程为
最急性或急性,死亡率高,剖检腹腔积液呈红色,空肠出血、坏死,
肠内容物混有多量小气泡,淋巴结肿大、出血。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消除和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在母猪产前,猪舍可用20
%石灰水或2%氢氧化钠彻底消毒。其次仔猪出生后要尽早让其吃上
初乳,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吃初乳前每头仔猪可口服庆大霉素2毫升,
7日龄开始补饲时在饲料中拌入适量土霉素预防。发现病猪应立即隔
离治疗,初期使用一支灵口服效果较好,如单方治疗效果不明显,可
立即改用其它药剂,口服有:土霉素、黄连素、环丙沙星;肌肉注射
有:肠炎速克、痢菌净、长效抗菌剂等药物。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又称猪沙门氏菌
病。本病主要侵害2月~4月龄的仔猪。常限于一个猪场,发病率不高,
流行缓慢。各种不良因素如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或经长途运输等
可诱发本病的发生。冬季患猪多呈急性败血症和剧烈性腹泻,拉灰白
色或黄绿色粪便,带有血液或粘液,呈腥臭味。有些病猪发生咳嗽。
慢性者反复下痢,体温不高。耳根、胸前及腹下皮肤有紫斑。剖检见
皮肤有紫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有黄色或灰白色的点状坏死。脾
肿大呈暗紫色。肺常见有卡他性肺炎或灰黄色干酪样结节。大肠壁增
厚,粘膜发炎,表面粗糙,有大小不一边缘不齐的坏死灶。
4、常见猪链球菌病继发混合感染多。
猪在患感冒后容易继发。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减食或
停食,结膜潮红,流鼻涕。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跛行、爬行或不能
站立;有的表现共济失调、空口磨牙等神经症状;有的颈背等处皮肤
广泛充血或有出血斑。8周龄内仔猪常于2天内死去。慢性病猪常在头、
胸、腹和股内皮肤等处出现圆形浅玫瑰色硬币样大丘疹,后覆盖褐色
痂皮。混合感染猪瘟时,患猪流浆液性鼻液,耳尖、腹下、四肢末端、
股内侧有紫红色或蓝紫色出血点、浑浊、恶臭的液体。病猪先便秘后
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发作,后期呼吸困难,常于1天~3天内死去。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用法混乱,猪链球菌病已经对多种抗生素
产生了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如果肌肉注射强
效阿莫西林,15毫克/公斤体重,2.5%恩诺沙星注射液2.5毫克/
公斤体重,每天一次,连用3天,病情会得到有效控制。
猪的弓形体病应该说是一种“老病”了,但是前几年很难在临床
上再见到,成流行性发作更为少见。但近年来,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
地方流行性,危害较大。其临床表现似流感,体温升高到40.5℃~4
2℃,稽留热型,表现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
和全身肌肉疼痛,僵直,四肢内侧、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现红紫色;体
表淋巴结肿大。以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嘧啶加甲氧苄胺嘧啶等
6、猪感冒≠猪流感,虽是小病可别小看。
猪流感是由于猪流感病毒所引起,有传染性,常全群同时感染,
其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病猪体温升高40℃以上,有时高达42℃。眼
鼻常流出粘性分泌物,鼻汁有时带有血色,常呼吸急促、呈明显的腹
式呼吸,夹杂有间断性咳嗽,少食或不食、粪便干硬,也常见肌肉和
关节疼痛、喜卧、多头猪挤在一起。猪流感的特点是来势突然、大群
发生,症状较重,但病程短、多数猪在一个星期之内恢复,少数猪发
生继发性感染,出现大叶性出血性肺炎或肠炎而致死。解剖病死的猪,
发现病变以呼吸器官为主,可见上呼吸道(鼻、喉、气管、支气管)
粘膜出血,有大量泡沫状液体,或杂有血液。在肺的心叶、尖叶和中
间叶出现鲜牛肉状病变,呈紫红色,多呈不规则的对称。肺病区膨胀
不全,塌陷,周围肺组织发生气肿(外观呈苍白色)。肺门、纵膈淋
无论猪的感冒还是流感,虽是小病但不能小看。实际上,猪得了
这两种病以后,往往成为“百病之源”,特别是体温升高、咳嗽等症
状,会成为许多疫病的先兆或诱因,如不及时控制,会造成不可弥补
的损失。发现后一般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进行对
症治疗,使用抗生素或磺胺药控制继发感染。中兽医疗法以解热镇痛、
祛风散寒为原则,可用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方剂。
仔猪呕吐怎么办
1.1仔猪黄痢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出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常发生于3日龄内的仔猪,呈地方流行性。产仔季节发病多,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很少发生呕吐,排黄色稀粪。病程多为最急性或急性。猪场卫生条件不好,仔猪聚集互相窜动,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艾乐丰猪饲料专家说 1.2仔猪白痢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出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10~ 20日龄的仔猪,发病季节不明显,常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中等,病死率不高。无呕吐,排白色糊状稀粪。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一些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如更换饲料、气候下降等。1.3仔猪红痢由于病原体魏氏梭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多种毒素及活性物质引起的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主要发生于l~3日龄的初生仔猪,一周龄以上很少发病。产仔季节中一旦发生本病,经常不断发生,但各窝发病率相差很大,有的全窝发病,有的仅少数发病。仔猪感染后病程短,病死率高,可达100%,尤其是卫生条件差的猪舍。1.4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以肠炎和持续下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1—4月龄的猪,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急性败血症,剧烈腹泻,慢性反复腹泻,皮肤出现紫斑。在饲养管理不良的条件下可暴发,无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两季气候寒冷、剧变、多雨的情况下发病率高。常与猪瘟、猪气喘病等混合感染。1.5猪痢疾由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肠道内的其他微生物也参与本病的致病作用,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多发生于2~4月龄的猪,发病季节不明显。传播缓慢,流行期长,易复发。发病率高,病死率低。体温基本正常。粪便混有多量胶冻样黏液及血液。1.6猪传染性胃肠炎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以感染。常见于寒冷季节,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初呕吐,排灰色或黄色稀粪,迅速消瘦、脱水。大多数病猪可在短期内康复。1.7猪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流行和症状的特点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基本相似,但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死率低,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较慢。1.8猪轮状病毒病轮状病毒是包括猪在内的多种新生动物的重要肠道病原。多是l—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常发生于寒冷季节。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基本相似,但较轻且缓和,排黄白色或灰暗色的水样或糊状稀粪。2综合防治 2.1建立严格的消毒机制圈舍环境要彻底消毒,减少母仔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母猪产房要彻底清扫、冲洗、消毒,产房门口应设立消毒池、消毒室,对进出车辆和人员要进行严格消毒;母猪进产房前,要对其体表喷淋、刷洗、消毒,临产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乳房和外阴部,以减少母猪对仔猪的污染;每周要对圈舍进行(1~2)次带猪消毒。2.2做好怀孕母猪饲养这是增加初生仔猪体重以及提高仔猪抗病能.力的第一步。这项工作从母猪妊娠前期开始。母猪妊娠0~ 30d,母猪控制在1.8~2.Okg/d·头;30d后,母猪控制在2.0~ 2.2kg/d/头,分2次饲喂;到妊娠90。95d时开始增加饲喂量,根据母猪体重大小,母猪控制在3~ 3.5kg/d/头。加料时间延续到妊娠112d结束。母猪舍温度应控制在15~22℃,湿度50%~80%。母猪产前l周饲喂哺乳母猪饲料,为了产前减少腹压,防止难产和产后厌食,在产前的2~ 3d应适当减少饲喂量,母猪生产当天不喂料,第2天开始少给料,产后7d恢复正常给料。2.3免疫接种在流行季节前50d和20~30d进行2次或一次的全群免疫接种。疫情稳定的猪场,可使用灭活苗进行接种,而疫情不稳定的猪场或受疫情威胁的猪场,可以使用活疫苗进行接种。对于发病的猪场应立即采取活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同时采取对症治疗,使用抗生素控制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2.4做好仔猪管理工作仔猪出生后2~3d要及时补铁,仔猪出生后生长迅速,需水量较大,常会感到口渴,要及时给仔猪准备干净的饮水。尽早让仔猪吃饲料,这样做既能锻炼仔猪消化能力,又能避免仔猪到处啃食,减少感染病原菌的机会。在仔猪出生后5。7d开始增加饲料,让仔猪自由舔食。给仔猪喂料要少给勤添,6~8次/d。仔猪断奶后继续饲喂哺乳仔猪饲料1周左右,断奶后5—7d内要控制仔猪采食量,喂到八成饱即可,当仔猪完全适应后,再增加饲喂量。3 以上对仔猪常见消化道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以及主要防治措施等进行了比较和探讨。在仔猪传染病爆发的具体案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灵活的制定防治措施。
仔猪呕吐怎么治效果好
1有腹泻的症状是传染性胃肠炎可用黄芪多糖稀释头孢分针控制病情
2没有其他症状的看看有没有急性死亡的考虑伪狂犬症状只能用生物制品控制
3母猪饲料中霉菌毒素超标可以更换饲料缓解
4个别猪出现这种情况的属于胃肠失调肌注维生素B即可治愈
1.1仔猪黄痢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出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常发生于3日龄内的仔猪,呈地方流行性。产仔季节发病多,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很少发生呕吐,排黄色稀粪。病程多为最急性或急性。猪场卫生条件不好,仔猪聚集互相窜动,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艾乐丰猪饲料专家说
1.2仔猪白痢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出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10~ 20日龄的仔猪,发病季节不明显,常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中等,病死率不高。无呕吐,排白色糊状稀粪。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一些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如更换饲料、气候下降等。
1.3仔猪红痢由于病原体魏氏梭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多种毒素及活性物质引起的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主要发生于l~3日龄的初生仔猪,一周龄以上很少发病。产仔季节中一旦发生本病,经常不断发生,但各窝发病率相差很大,有的全窝发病,有的仅少数发病。仔猪感染后病程短,病死率高,可达100%,尤其是卫生条件差的猪舍。
1.4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以肠炎和持续下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1—4月龄的猪,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急性败血症,剧烈腹泻,慢性反复腹泻,皮肤出现紫斑。在饲养管理不良的条件下可暴发,无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两季气候寒冷、剧变、多雨的情况下发病率高。常与猪瘟、猪气喘病等混合感染。
1.5猪痢疾由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肠道内的其他微生物也参与本病的致病作用,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多发生于2~4月龄的猪,发病季节不明显。传播缓慢,流行期长,易复发。发病率高,病死率低。体温基本正常。粪便混有多量胶冻样黏液及血液。
1.6猪传染性胃肠炎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以感染。常见于寒冷季节,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初呕吐,排灰色或黄色稀粪,迅速消瘦、脱水。大多数病猪可在短期内康复。
1.7猪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流行和症状的特点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基本相似,但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死率低,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较慢。
1.8猪轮状病毒病轮状病毒是包括猪在内的多种新生动物的重要肠道病原。多是l—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常发生于寒冷季节。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基本相似,但较轻且缓和,排黄白色或灰暗色的水样或糊状稀粪。
2.1建立严格的消毒机制圈舍环境要彻底消毒,减少母仔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母猪产房要彻底清扫、冲洗、消毒,产房门口应设立消毒池、消毒室,对进出车辆和人员要进行严格消毒;母猪进产房前,要对其体表喷淋、刷洗、消毒,临产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和外***,以减少母猪对仔猪的污染;每周要对圈舍进行(1~2)次带猪消毒。
2.2做好怀孕母猪饲养这是增加初生仔猪体重以及提高仔猪抗病能.力的第一步。这项工作从母猪妊娠前期开始。母猪妊娠0~ 30d,母猪控制在1.8~2.Okg/d·头;30d后,母猪控制在2.0~ 2.2kg/d/头,分2次饲喂;到妊娠90。95d时开始增加饲喂量,根据母猪体重大小,母猪控制在3~ 3.5kg/d/头。加料时间延续到妊娠112d结束。母猪舍温度应控制在15~22℃,溼度50%~80%。母猪产前l周饲喂哺乳母猪饲料,为了产前减少腹压,防止难产和产后厌食,在产前的2~ 3d应适当减少饲喂量,母猪生产当天不喂料......
2:胃病?西米替丁、氨苄西林肌注试。
大地之家农业网: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体外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水及电解质紊乱。呕吐是胃内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呕吐可将咽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大多数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地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一般分反射性,中枢性,前庭障碍性,神经官能性四大类,猪的呕吐一般是前两种。
消化系统受到***,引起的反射动作,如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
中枢系统受到***,引起的反射活动。如血凝性脑脊髓炎(REV)脑炎型,一般为突发性呕吐,主要侵害神经系统,引起猪呕吐。
胃窦与幽门区收缩关闭,胃逆蠕动,胃体与胃底张力减,低继贲门开放,最后膈肌和腹肌的突然收缩,腹压骤增,使得胃的食糜通过食道、咽部而排出,过强烈的呕吐也可以把部分小肠的食糜也吐出来。呕吐能够把有毒的物质或者异物排除体外,对于机体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呕吐容易造成机体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代谢性碱中毒,注意补充一些酸性物质。
由于呕吐的病因复杂多样、呕吐发生和持续的时间不同、程度不等和年龄各异,所以,对机体产生的影响非常悬殊。轻者没有任何影响,仅一过性不适。长期慢性呕吐。可致消化性食管炎、低血容量、低钾、低钠、碱中毒等代谢紊乱。进一步则贫血、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停滞。急重时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休克或误吸、窒息、诱发心律不剂甚至死亡。
关于“仔猪黄痢常发年龄”这个问题本文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那么可以持续关注本站。
标签: 仔猪,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