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问题:保育猪的本质属性
在广西某规模化猪场的生产记录中,保育猪日增重比普通仔猪低23%的现象引发了行业讨论。要理清保育猪与仔猪的关系,需明确三个维度:

- 生物学界定:根据农业农村部2025年发布的《生猪养殖术语》,保育猪特指断奶后至70日龄(体重20-60公斤)的过渡期猪群,而仔猪泛指0-70日龄全阶段
- 生产阶段划分:哺乳期(0-28天)→保育期(29-70天)→育肥期(71天-出栏),保育猪实质是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的仔猪
- 管理特性:相较于哺乳仔猪,保育猪面临断奶、转群、换料三重应激,需专门营养方案(如教槽料过渡)和环境控制
云南保山养殖户张启明的案例显示:将28日龄断奶仔猪(体重7.5kg)按保育标准管理,70日龄均重达28.3kg,而未执行标准管理的对照组仅24.8kg。这验证了保育管理的必要性。
场景问题:断奶后三大生存挑战
挑战一:消化系统突变
仔猪断奶后24小时内,胃酸pH值从3.0骤升至5.5,消化酶活性下降40%。河南牧原股份2025年试验数据表明:
- 液态奶过渡组:腹泻率8.3%,日均增重520g
- 直接干料组:腹泻率34.7%,日均增重仅
挑战二:免疫空窗危机
母源抗体在断奶后7天衰减80%,此时圆环病毒、蓝耳病感染风险提升3倍。山东兽医站监测显示:

- 规范免疫组:保育期成活率96.2%
- 漏防组:成活率骤降至81.5%
挑战三:环境适应障碍
保育舍与温差超过3℃时,仔猪日采食量下降15%。广西扬翔股份通过智能环控系统,将温差控制在±1℃范围内,料肉比优化0.2。
解决方案:三阶递进管理法
第一阶段(断奶1-7天)
执行"三个维持"原则:
- 原圈饲养:减少转群应激,维持产房温度28℃3天
- 饲料延续:前3天母乳替代品占比不低于30%
- 群体稳定:禁止混群,每平方米饲养≤3头
第二阶段(8-35天)
实施梯度过渡方案:

- 温度阶梯:每周降低2℃,从28℃过渡至24℃
- 饲料过渡:每天替换10%教槽料,35天完成全价料转换
- 饮水管理:安装双饮水器,每10头配置2个,水温维持在25℃
第三阶段(36-70天)
建立生长监测体系:
- 周称重机制:发现增重低于500g/天的个体立即隔离
- 三级预警:
- 粪便评分(3分制)
- 呼吸频率监测(>40次/分钟报警)
- 红外测温(耳根温度>39.5℃预警)
浙江大学教授团队2025年研究发现:执行该方案的猪场,保育期料肉比从1.8降至1.6,每头节省饲料成本28元。这印证了科学管理的经济价值。
从生物学定义到生产实践,保育猪既是仔猪的特殊阶段,又是独立的管理单元。只有把握其"生理脆弱期+生长黄金期"的双重特性,才能破解养殖效益提升的密码。
标签: 仔猪,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