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影响猪价走势的关键因素说起。能繁母猪数量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能繁母猪就如同一个生产源头,如果能繁母猪数量多,那未来生猪的供应就可能充足,从而对猪价产生下压的影响;反之,如果能繁母猪数量减少,生猪供应在未来可能会减少,猪价就有上涨的动力。就像2024年,有观点认为如果能繁母猪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猪价将恢复至盈利状态,大约头均利润在200元以上 。不过,能繁母猪和猪价、屠宰量等的关系也很复杂,从母猪到商品猪过程漫长,期间生产效率变化也会对供给产生影响,假定能繁母猪4100万头不变,采用各月份平均生产效率指标测算,供给的最高值较最低值高出了14.4% 。
出栏节奏也不可忽视。出栏节奏包括季节性节奏调整和二次育肥(二育)等情况。比如在一些节日前夕,养殖户可能会调整出栏节奏,提前或者推迟出栏,这都会影响市场上生猪的供应量,进而影响猪价。当二育比例稳步提升过程中,仅在初期和末期对于供给的影响大,期间的影响偏小 。
冻品库存也是影响猪价的因素。如果冻品库存高,在市场供应紧张的时候,冻品出库可以增加市场的供应量,从而抑制猪价的上涨;要是冻品库存低,对猪价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小。例如在2024年,之前猪病、低猪价导致分割入库量增多,但是冻品出库量很少,所以当前冻品库容仍在历史高位,如果2024年行情出现预期中的持续上涨行情,冻品适时出库也会对阶段性行情涨势有一定打压作用 。
接下来看看历史数据中的猪价波动情况。回顾2024年全年猪价可以看出,全年价格基本保持偏低水平运行,外三元出栏均价15.03元/公斤,同比去年下跌3.77元/公斤,跌幅20.05%。分季度来看,一季度行情整体震荡走弱,1 - 2月份虽有着春节备货需求支撑,但因2024年底至2月初阶段,华北多省猪病多发,低价猪源冲击市场,猪价月环比跌幅较大;不过2月底后,随着天气转热,猪病形势好转,加上赌清明和五一行情的二次育肥抄底入场,以及冻品入库等因素提振,行情环比适度好转,不过由于春节后需求惯性回落,猪价整体上涨幅度有限。二季度行情整体波动有限,市场供需格局依旧维持着供给增量、需求低迷、市场情绪不佳状态,猪价基本维持在14.00元/公斤左右震荡运行。三季度初期,猪价跌至阶段性低位,二次育肥抄底热情空前高涨、体量激增,以及7 - 8月份升学宴等消费增量发力,助推行情持续走高至成本线以上,不过市场供强需弱基本面仍未改观,故8月猪价开始持续走低。直到10月中下旬,鲁冀豫等北方多个省份猪病多发,部分地区散户出现大量感染、淘汰情况,低价小白条冲击市场,尤其母猪淘汰数量激增,淘汰母猪价格阶段性出现3 - 4元/公斤情况,导致市场情绪蔓延,供给阶段性集中增量,继续拖累猪价走低。而且由于市场对年底预期一致,基本都期盼冬至前后的腌腊消费,能带动消费量增加,从而提振价格走高,但2024年南方气温普遍偏高,腌腊高峰一拖再拖,白条消费始终难有明显上量,再加上年底规模场集中冲量,故在年底供给端集中放量而需求不见明显增量的情况下,猪价也未出现预料之中的持续上涨行情 。
2024年的猪价又有不同的走势。2024年猪价走势展望是先抑后扬,全年或震荡上行。这背后也有着多种原因。年初屠宰量历史最高,但3、4月同比大幅下降,体现出明显的供给收缩,这就推动了猪价的变化。从能繁母猪存栏及生产效率指标可以测算未来生猪供给量,2024年各月份所对应的10个月前能繁母猪同比降幅逐月加大,并将在9月份达到 - 5%以上,根据历史经验,这意味着猪价同比涨幅将达到50%。而且2024Q1存栏量同比 - 5.2%,存栏水平仅高于19和20年,这也预示着未来供给将进一步收缩 。
再看看国内外市场因素对猪价的影响。在国内市场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生猪是和粮食一样重要的农产品,国内的消费需求规模庞大且相对稳定。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猪肉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例如一些有机猪肉、特色品种猪肉等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可能会逐渐增加,这对猪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养殖户能够顺应这种需求的变化,调整养殖结构,生产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猪肉产品,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收益。
在国际市场上,虽然我国进口猪肉占国内消费比例较小,进口对价格的影响有限,但也不是毫无影响。在国内生猪供应紧张的时候,进口猪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压力,从而抑制猪价过度上涨。比如2024 - 2024年,我国猪肉净进口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2024年更是达到了4300万吨,不过即使在进口量急剧上升时,其占国内猪肉消费量的比例也仅为10.67%,以前年度基本处于5%以下 。
政策方面也在猪价的调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2024年下半年起,农业农村部率先在农产品领域启动生猪产能调控机制,旨在稳定市场供需平衡。2024年继续深化实施《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通过精准施策,引导养殖场(户)科学合理地调整产能规模。具体措施包括将规模养殖场保有量指标细化至各省市,并公开挂牌认定了1.3万个国家级及省级产能调控基地,这些基地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国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成为稳定市场供应的“定海神针” 。政策的调控可以避免猪价出现过大的波动,当猪价过低时,收储政策可以减少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从而稳定猪价;当猪价过高时,投放储备肉可以增加市场供应量,抑制猪价的过快上涨。不过,我国储备肉大多为冷冻肉,相对而言我国居民更倾向与消费新鲜肉类,储备肉对居民消费的吸引力不大,供给有效性削弱,而且国家储备量有限,对猪肉市场价格的调节能力较弱 。
不同地区的猪价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在一些生猪主产区,例如东北地区,由于养殖规模大,生猪的供应相对充足,如果当地的加工和消费能力不能及时跟上,猪价可能会相对较低。而且在运输成本较高的时候,当地的生猪外运成本增加,也会影响猪价。而在一些消费需求旺盛的地区,如南方的一些大城市,对猪肉的需求量大,尤其是一些特色猪肉制品的需求,可能会使得猪价相对较高。另外,不同地区的养殖成本也有差异,像在土地资源紧张、环保要求高的地区,养殖成本会增加,这也会反映在猪价上。例如2024年上半年,正常情况下,由于天气炎热,市场对于大猪需求逐渐减少,大猪价格应低于标猪,但当下标猪与大猪价格基本持平,未来或呈现大猪高于标猪价格趋势走向,在不同地区这种价格趋势也会受到当地供需情况的影响,比如在某些地区如果大猪供应相对更紧张,那么大猪价格高于标猪价格的情况可能会更明显 。
对于2025年的猪价,有观点认为会好于2024年,弱于2024年。受疫病影响,2024年10月到2024年8月猪价整体呈规律性走势。而2025年猪价的影响因素众多。从产能角度看,有分析认为未来几年产能增长将较为有限,这对2025年猪价是一种支撑。大型猪企与散户的养殖策略差异以及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将共同影响猪价走势,市场过度看空可能为时过早 。
预测未来三年猪价是一个复杂的事情,受到多种因素交织的影响。能繁母猪数量、出栏节奏、冻品库存等关键因素,历史上猪价波动的经验,国内外市场的供需和消费情况,政策的调控,以及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等都要考虑在内。虽然目前有一些分析和预测,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如突发的大规模疫病、重大的政策调整或者国际市场的突发变动等。
下面以问答形式提出几个相关问题并给出答案:
问题1:如果2025年发生大规模疫病,猪价会怎样变化?
答案:如果2025年发生大规模疫病,猪价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一方面,疫病可能导致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下降,供应减少,从而推动猪价上涨。另一方面,如果疫病影响了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信心,需求可能会下降,这会对猪价产生下压的力量。不过从历史经验来看,供应减少对猪价的推动作用可能在短期内更为明显。
问题2:养殖户怎样应对猪价的波动?
问题3:政策调控在猪价波动时能起到多大作用?
答案:政策调控在猪价波动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如收储和投放储备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市场供需,稳定猪价。不过,由于储备肉多为冷冻肉,居民消费偏好新鲜肉,且储备量有限,对市场价格的调节能力较弱。而像生猪产能调控机制,通过引导养殖场(户)科学合理地调整产能规模,可以从源头上影响猪价,但政策的实施效果也需要养殖户等市场主体的积极配合。
标签: 未来,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