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于"猪饲料最难消化的"问题充满疑问和困惑。别担心,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小编将详细介绍,帮助您消除疑虑。
中猪拉未消化饲料怎么办
单从营养角度讲,如果大面积出现这种现象,可以肯定一定是猪的健康出问题了,如果少量的猪出现这个问题,则要从饲料着手:一是降低饲料的粒度,对于中大猪也要1.5筛片以上,不可再小;二是降低饲料中抗菌药物的使用;三是,观察采食量,看看是不是吃过多,有些饲料厂为了让猪多采食,添加了违禁药物,导致肠道负担过重,消化不完全。建议您换另外知名厂家的料试一下,如果是料的问题,一定会有所改变。
奶牛怎么消化饲料
牛进食饲草饲料速度快,一般饲料不经充分咀嚼便匆匆到达胃中。因此对牛胃要求与猪、马、兔等家畜的胃不同,不仅要容积大,而且构造和功能也要与单胃家畜的胃不同。牛胃正是适应了这种特点,它由瘤胃(俗称“草包”)、网胃(又叫“蜂巢胃”)、瓣胃(俗称“百叶肚”)、皱胃(又称真胃或腺胃)4部分组成。前3个胃无腺体组织,不分泌胃液,主要起贮存食物、水和发酵分解粗纤维的作用,一般统称为前胃。皱胃内有腺体分布,可分泌胃液,与前胃对照,称为后胃。牛口腔内摄入的饲料经初步咀嚼后由咽进入瘤胃,饲料先在瘤胃内和水及唾液混合,被揉磨、浸泡、软化、发酵,然后再进入后胃。
牛的食道有横纹肌,能自主地把瘤胃中体积较大的青粗饲料通过食道送回口腔,重新嚼细后返回瘤胃,这种现象叫反刍。反刍是牛正常的消化活动之一,也是动物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牛正常反刍出现在采食之后。每天反刍6~10次。每次30~50分钟,总耗时间7~8小时,牛反刍次数减少或停止均是患病的征兆之一。
在第4胃(皱胃)空虚,瘤胃壁受漂浮在瘤胃内容物上层、体积较大饲料的机械刺激,瘤胃前部与网胃共同强烈收缩,使贲口的饲料进入食道,在食道横纹肌逆向收缩的配合下,把饲料送回口腔,经咀嚼,臼齿把饲料再研碎后咽回。牛大约每口反刍咀嚼40~50次(在正常日粮下,咀嚼次数减少,也是患病的征兆)。在瘤胃前部与网胃协同强烈收缩时,也把网胃底层已经嚼细和发酵的饲料经网瓣孔挤入瓣胃,把瓣胃瓣膜之间水分已经部分吸收的草料挤到第4胃。经过多个食团的反刍,造成第4胃充满草料时,反刍动作被抑制停止,一个反刍周期结束。

反刍期间瘤胃内的食团返流回口腔。食团被压挤,其中的水分和小颗粒马上又被重新吞咽,食团内的长颗粒则滞留在口中,再咀嚼50~60秒后才吞咽。反刍是反刍动物正常消化和利用纤维素的重要步骤。
反刍可以增加唾液的产生;可降低饲料体积,并增加饲料颗粒的密度,这是决定饲料颗粒在瘤胃内停留时间长短的2个重要因素;反刍有助于将饲料颗粒按大小分开,使较大的颗粒饲料可在瘤胃中停留足够的时间得以完全消化,而小颗粒物质即刻被排入网胃;反刍增加了饲料颗粒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提高纤维饲料的消化率。
牛的反刍活动受品种、年龄、饲草料质量、环境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反刍实际上与瘤胃的发育程度有关,初生牛犊没有反刍行为,随着逐渐开始吃饲草,瘤胃内微生物滋生,在生后2~3周出现短时间的反刍行为,随着瘤胃的充分发育,出现正常的反刍周期。
大约85%的饲草料中的营养物质在瘤胃中被消化或被改造。瘤胃消化是靠与牛共生的瘤胃微生物来完成的。90%以上的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果胶类物质等(牛的消化器官不能消化的物质)是由瘤胃微生物分泌的纤维水解酶所酶解,最终产物为以乙酸为主的挥发性有机酸,作为牛的营养来源被吸收;90%以上的淀粉类也在瘤胃中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终产物也为挥发性脂肪酸,不过淀粉所生成的有机酸中,丙酸比例增大,而乙酸比例减少。
瘤胃发酵主要依靠瘤胃中的瘤胃微生物。1毫升瘤胃液可含160亿~400亿个细菌和20万原生动物。细菌和原生动物种类很多。摄入的饲料种类决定哪一类细菌为瘤胃内主要群系,而细菌的类群又决定了挥发性脂肪酸的生成量和比例。真菌也是瘤胃内一类微生物群系。
瘤胃的环境最适合微生物生长,瘤胃内无氧,pH为5.5~7.0,温度为39~40℃,是许多酶活性的最佳条件。瘤胃内的食物大致呈连续性供给。发酵的终产物如挥发性脂肪酸和氨通过瘤胃壁被吸收。瘤、网胃内的微生物密度相当高。
通过瘤胃发酵,可将低质量的蛋白质和非蛋白氮转变成细菌蛋白,后者可被牛利用合成奶蛋白;大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提供能量(小肠缺乏淀粉酶,仅能消化少量淀粉);瘤胃细菌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瘤胃发酵还可消除饲料中的一些有毒成分。
瘤胃发酵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瘤胃内碳水化合物的发酵与部分能量损失有关(甲烷和CO2的生成)。若细菌没有足够的能量将氨转化成细菌蛋白,就会部分地降解饲料中高营养价值的蛋白质,使其以氨的形式丢失。
氧化不饱和脂肪酸为饱和脂肪酸的同时,产生一些对人类有益的共轭脂肪酸。虽然瘤胃内微生物对日粮成分的变化适应很快,但牛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调整以适应不同挥发性脂肪酸比例的变化。 改变饲料成分应是渐进的(需要5~7天过渡期)。牛并不直接采食细菌,瘤、网胃内每天可形成2.5千克的细菌蛋白(相当于400克氮)排入小肠,这些细菌在小肠内被消化并作为氨基酸的主要来源。
要把牛养好,首先要养好瘤胃,即喂好瘤胃微生物。
A.牛的日粮(每天喂的饲草料)蛋白质含量(主要是瘤胃可溶蛋白质的含量),是影响瘤胃微生物数量及活力的最重要因素。例如,纯麦秸日粮,粗蛋白质仅有3%~4%,会使瘤胃微生物数量下降到正常量的1/10,这样会造成牛消化粗纤维、淀粉等的能力下降。
B.日粮中可发酵物质是瘤胃微生物繁衍和消化活动的能量来源,也是把瘤胃中可以溶解的蛋白质转化为微生物蛋白质所必需的条件,也是牛能把尿素等含氮物质合成微生物蛋白质的必需条件,当可溶糖、淀粉与纤维合理搭配时,微生物效率最高。
C.日粮中含有微生物所必需的其他物质,如硫、钴和锌等,否则瘤胃微生物的活性下降,数量减少,不能合成含硫的氨基酸、维生素B12等。
D.当日粮组成成分改变时,瘤胃微生物也随之改变。但微生物组合改变不能马上完成,一般认为最少要经过7天,因而日粮稳定,瘤胃消化率高,日粮大幅度改变,要有不少于7天的过渡期,即每天改动一小部分,7天以上变更完,可避免突然改变造成瘤胃消化异常,甚至臌胀等严重损失。
E.瘤胃的温度瘤胃微生物要求温度较严格,其最适宜温度是39~39.5℃,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均会造成瘤胃消化能力下降,所以夏天必须注意防暑降温,减少易发酵产热量大的饲料(如玉米、高粱、大麦等),用发酵产热量少或不产热的饲料(如饼粕、少量油脂等)代替,以免瘤胃温度过高,冬天应增加发酵产热量大的饲料比例,饮温水不饮冰水,不喂冰冻饲料,以保持瘤胃温度不低于39℃,使瘤胃消化能力维持高效率。
F.瘤胃pH瘤胃的酸度处于中性,是瘤胃消化粗饲料的必要条件,瘤胃微生物对瘤胃酸度十分敏感,一旦偏酸时,就失去消化粗饲料的能力。富含淀粉和糖多的精饲料(如谷实、块根块茎、糖蜜等)在瘤胃中发酵快,产生大量酸,超过瘤胃吸收酸的速度和唾液中和酸的能力,瘤胃会明显偏酸,尤其是青贮等含酸量高的草料,会使情况更恶化。瘤胃pH低于6.6就不利于纤维消化,低于5.5则基本上只有乳酸发酵,导致酸中毒。故精料喂量达到日粮50%以上时,必须在精料中加入0.5%~1.5%的缓冲剂。较好的缓冲剂用3~5份小苏打与1份氧化镁组成。
G.饮水要充足缺水时会造成瘤胃内水分降低,草料翻动转移难,反刍难,使牛采食量与瘤胃草料流通量下降。
H.慎用抑菌类药物瘤胃微生物中的细菌类,易被抑菌药杀死,而瘤胃细菌是完成瘤胃消化的主角,若全部被杀死,则瘤胃消化不能进行,全部草料转到第4胃及小肠消化,远超出其消化的可能性,造成牛消化紊乱,对牛长期使用抑菌药物,会造成牛极度消瘦、乳房炎和腹泻等、以致死亡。
瘤胃和网胃中寄住的大量微生物对进入瘤胃和网胃的各种营养物质进行强烈的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和各种气体(主要是甲烷和二氧化碳),随着瘤胃内气体的增多,气体被驱入食管,从口腔逸出的过程就是嗳气。牛每昼夜可产生气体600~1200升,每分钟1~3次,采食后0.5~3小时频率较快,每次嗳气时气体排出量为0.5~1.7升。
被殴打、惊吓、运输应激、过度劳役等,均会抑制嗳气进行。牛常因在初春放牧季节没有过渡期即啃食大量幼嫩青草,或在夏秋季早晨牧食大量带有露水的豆科牧草等,或猛然喂大量豆腐渣、甜菜渣、根、茎、瓜、果类等易发酵的饲草料及含可溶黏性蛋白质多的饲草料,瘤胃发酵作用急剧上升,所产生的气体来不及嗳出,出现瘤胃臌气,使瘤胃内压力上升妨碍瘤胃壁的血液循环,使瘤胃变迟钝,嗳气困难,气不能嗳出又加剧瘤胃内压上升,形成慢性膨胀或严重膨胀,轻者干扰牛的采食和消化,严重时造成牛死亡。豆科草最易出现臌胀,在大幅度调整日粮时必须设7~10天过渡期,待瘤胃微生物适应之后则可有效地避免臌胀发生。
反刍动物出生后即能摄取固体饲料、优质粗饲料、犊牛料和其他精料等,但实际上出生后0~30天内的犊牛主要靠牛乳和代乳品来补充和提供营养物质,这类液体饲料通过食道可直接进入第4胃,不经过反刍,形成了与单胃动物类似的营养摄取方式。
位于食道和第四胃之间的通道前部食道沟的收缩机制,是犊牛通过听觉与视觉识别牛乳或听到又看到饲养员操作的声音和动作所产生的条件反射。这个称为食道沟反射。
实际上,只有当犊牛自愿地哺乳并处于哺乳期犊牛所特有的兴奋状态时,食道沟才能充分闭合。这种条件反射的发生,与犊牛的饮用方式无关(不论从乳头、奶桶或哺乳器饮用液体均可发生),也与犊牛摄取液体的化学组成无关(水也可引起食道沟的闭合)。另一方面,若强迫犊牛饮用液体,或其摄取液体是为了解渴,则其食道沟不闭合,摄入的液体进入瘤胃。在一般情况下,当犊牛用被饲喂的方式饮液(奶或代乳品)时,食道沟的闭合逐渐加强。对某些品种的犊牛,当初用代替乳头的奶壶、桶或哺乳器饲喂,在停止几周后再采用这样的饲喂方式时,它们仍能识别这样的喂奶用具,并表现出明显的兴奋,可有效地闭合食道沟。若应用定期加强刺激的方法,能使大多数培育品种牛的食道沟反射终生保持不变。
为了使液体饲料牛奶、奶乳品等有效通过瘤胃而不进入瘤胃,犊牛在哺乳期的悉心管理非常重要。
①要使犊牛记住喂奶的方法,以便使它能像从母牛乳房吸吮奶一样保持兴奋性;②当犊牛生长发育到两种单独进食的动机不同时,必须避免两种动机的混淆,使犊牛自由接近饮水,限制奶和代乳品的给量,有助于保证食道沟条件反射有效地运行;同时固体饲料(草、粗料)进入瘤胃,从而促进瘤胃的功能和形态的发育。
猪吃白米饭会难消化吗
1、猪,是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家畜,是杂食类哺乳动物,主要分为家猪和野猪。当前人们认为猪是猪科动物的简称,猪依据品种的不同,体貌特征也各不相同;通常以耳大,头长,四肢短小,鼻直,身体肥壮,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毛皮颜色通常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和花色。
2、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3、猪有天赋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猪鼻子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在现代猪舍内,猪还表现拱地觅食的特征,喂食时每次猪都力图占据食槽有利的位置,有时将两前肢踏在食槽中采食,如果食槽易于接近的话,个别猪甚至钻进食槽,站立食槽的一角,就像野猪拱地觅食一样,以吻突沿着食槽拱动,将食料搅弄出来,抛洒一地。
4、猪喜爱甜食,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已开始喜爱甜食,颗粒料和粉料相比一下,猪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5、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高。猪在白天采食6至8次,比夜间多1至3次,每次采食持续时间10至20min,限饲时少于10min,任食(自由采食),不仅采食时间长,而且能表现每头猪的嗜好和个性。仔猪每昼夜吸吮次数因年龄不同而异,约在15至25次范围,占昼夜总时间的10%至20%,大猪的采食量和摄食频率随体重增大而增加。
6、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猪的饮水量是相当大的,仔猪初生后就需要饮水,仔猪吃料时饮水量约为干料的两倍,即水与料之比为2比1;成年猪的饮水量除饲料组成外,很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温度。吃混合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9至10次,吃湿料的平均2至3次,吃干料的猪每次采食后立即需要饮水,自由采食的猪通常采食与饮水交替进行,直到满意为止,限制饲喂猪则在吃完料后才饮水。月龄前的小猪就可学会使用自动饮水器饮水。
饲料里面添加什么可以让猪有助于消化
猪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胆汁酸,可促进饲料中脂肪及脂溶性物质的消化吸收,充分利用饲料的营养,改善动物生长性能;减少肝脂沉积,减轻肝脏负担,有效缓解因霉菌毒素、内毒素、重金属及生物胺等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损伤,保护肝胆健康。
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活性成分,由肝脏、胆管分泌,储存于胆囊,是猪的三大消化液之一,不同于其他的消化液,胆汁酸既是消化液,也是排泄液。
1、将饲料中的脂类物质乳化成乳糜微粒,利于肠道的吸收和利用,提高饲料中脂类、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率;
2、激活脂肪酶,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双重作用促进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
3、解决乳猪和仔猪断奶应激引起的自身内源性乳化剂分泌不足的问题,刺激内脏器官的发育成熟;动态协助其肝胆功能的提高,增加机体健康;
4、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提高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清除自由基,保证机体健康;
5、调节体内胃泌素、甲状腺素的分泌,提高采食量,促进生长。
1、显著提高乳仔猪日增重,降低料肉比,降低腹泻率。日增重提高8—15%,料肉比降低5—10%,腹泻率降低5—10%;
2、提高抗应激水平,改善机体生理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猪只健康活泼,发病少;
3、提高猪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饲料转化率,缩短出栏时间;
4、改善猪皮毛、粪便等感官指标,可使皮毛整齐、光滑、红润,粪便细滑;
5、提高哺乳母猪的奶水质量,奶水充足,提高乳猪成活率和初生重。
关于"猪饲料最难消化的"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对此话题还有其他方面的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力回答您的问题。
标签: 消化,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