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都很关注“湖北省猪饲料产量”这个问题,那么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你通过以下的文章内容就会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湖北都有什么特产
热干面是武汉最著名的食物之一,是武汉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成为他们心目中在全国的小吃代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武汉食物代表。面条纤细根根有筋力,色泽黄而油润,滋味鲜美。拌以香油、麻酱、虾米、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色。
吃热干面是有讲究的。首选做武汉热干面的店铺要规范,厨子要正宗;原料要地道;调料要上等;配菜要天然。 还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喜欢辣的可以加入辣椒红油,另外还有咸菜,萝卜干,酸豆角等供选用,加香菜也可以。
在食用之前要乘热把面拌匀,芝麻酱全都糊在面上,似蚂蚁上树。这时再吃,就格外的香气扑鼻,味道好极了。吃热干面时最好是冲一碗蛋酒或者来一袋牛奶或者一杯豆浆,一边吃一边喝。只吃不喝,就觉得嘴巴干干的,也就吃不出热干面的极品味道了。
精武鸭脖是武汉最有名的汉族小吃,因为起源于汉口的精武路而得名。精武鸭脖是将川味卤方改进后用在鸭脖上好火计精武鸭脖培训,具有四川麻辣风格,香味扑鼻,口感刺激,鲜美无比,所以很快成为了武汉人喜爱的名小吃,仅在精武路一带就有十几家店。如今,精武鸭脖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并且形成一些新的流派。

鸭脖子,本身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是经过用红辣椒、花椒、八角等几十种纯天然香料进行精心烹制料理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再剁成一节一节,大小刚好能在嘴巴里自由转动。鸭颈肉层次分明,颇有嚼劲,肉啃完后,接着吸吮骨节中间的骨髓,“滋溜”一声,让人觉得颇有成就感。
照老一辈人的说法,鸭脖是活肉,鸭子整天寻吃觅食,纤长的头颈一伸一缩,肌肉纤维锻炼得非常有韧劲,所以味道格外的好鸭脖子所以能脱颖而出就在于它肉附于骨,鸭肝鸭肠之类属于一口香,很易满足,而鸭翅、鸭掌骨肉较易分离,吃起来没有难度,只有鸭脖子骨肉相连,任你啃嚼吸嘬,也只能得其味之八九,让人总是难以充分满足,这便是鸭脖子的妙味所在了。
武昌鱼,俗称团头鲂、缩项鳊。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余亦较胜别地。”同时,以“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属名贵淡水鱼菜。
毛泽东的著名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武昌鱼名扬中外,香飘万里,成为湖北的一道当家名菜。用武昌鱼可以烹制出数十种不同风味的鱼菜,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红烧武昌鱼、蝴蝶武昌鱼、茅台武昌鱼、鸡粥奶油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白雪腊梅武昌鱼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脍炙人口,清香扑鼻,肉嫩味鲜。
“孝感麻糖”是湖北著名的地方风味名点。它以精制糯米、优质芝麻、绵白糖为主要原料,配以桂花、金钱桔饼等,用传统的配方精心配制,经过12道工艺流程,32个环节制成,孝感麻糖外形犹如梳子,色白如霜,香味扑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
孝感麻糖历史悠久,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吃过并赞不绝口,从而一举成为皇家贡品。后来各地也都仿制,但味道就是及不上孝感本地的土产,故不相传,只有用孝感城关西门外城隍潭的“龙吐水”熬糖,才能制出上品的麻糖来。
洪湖莲子,湖北省洪湖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洪湖莲子出产于生态环境优良的洪湖湖区,产品颗大粒圆、皮薄肉厚,兼有清香甜润、微甘而鲜的风味。具有广泛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洪湖莲子产品颗大粒圆、皮薄肉厚,兼有清香甜润、微甘而鲜的风味。洪湖莲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磷脂、生物碱、类黄酮以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保健成分,可以制成多种饮料、食品。
在医疗上莲子有止血、散淤、健脾、安神等功效,是一种滋补佳品。其莲心制成茶,有减肥功效。《本草纲目》称洪湖莲子是一种难得的纯中药野生植物。
湖北小吃大多以米、豆、面、藕制品最具特色,有着鲜明的楚国文化和浓郁的鱼米风情,历史故事丰富,知名度高。像武汉热干面、老通城三鲜豆皮、秭归清水粽子、黄州甜烧梅、黄梅白莲汤、黄冈绿豆糍粑、云梦鱼面、恩施炕土豆、巴东五香豆干、孝感米酒、江陵散烩八宝饭、四季美汤包等,这一路小吃令您流连忘返,美不胜收,无肚能容。
湖北小吃由武汉小吃、荆沙小吃、襄阳小吃、恩施民族小吃等组合而成,其取料广、技法多样,能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适应南北各地人的需要。
芦蕉草在湖北省能安全越冬吗
1、芦蕉草系禾科植物,由芦苇、甘蔗、玉米、芭蕉四种植物嫁接培育而成。没有种子,需插芊种植。第一年种植一棵,第二年从这棵的四周会生长出4珠至8珠芽苗,以4至8进制扩展繁衍,形成一窝一钵的群系植物。挖取芽苗还可作为芦蕉笋共人类食用,生吃、炒菜吃均可,脆嫩清香,营养价值丰富。
2、芦蕉草珠高6米至8米;平均直径5厘米至7厘米;叶宽10厘米至16厘米;叶长60厘米至100厘米。每亩鲜草产量60吨至80吨,干草每亩产量15吨至20吨。南方每年可收割三到四次,北方一年可收割两次。抗寒、抗热、抗旱、抗水、耐碱、耐酸,适合所有区域种植栽培。不仅是牛、马、骡、驴、骆驼、羊、猪、鸡、鸭、鹅、兔、鱼等动物的制式量化优质饲料,更是微生物、大型食用菌、药用菌的最佳培养基。
湖北省宜昌市位于哪里
宜昌市辖西陵、伍家岗、点军、_亭、夷陵5个城区,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5个县,宜都、枝江、当阳3个县级市。全市辖区面积21084平方公里。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20.6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47千公顷。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09.83万人,户籍人口400.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17万人,出生率7.56‰;死亡人口2.56万人,死亡率6.4‰;自然增长率1.16‰。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818.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5.9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693.77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788.35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92:60.1:27.9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8846元,增长11.1%。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320.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6.31亿元,增长34.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60.85亿元,增长22.1%。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分别增长6.9%、36.1%、15.5%、29.8%和11.5%。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宜都、夷陵、当阳、枝江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17个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其中陆城街道办事处、樟村坪镇进入全省十强。
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农业增加值335.95亿元(现价),增长4.8%。全年粮食产量164.53万吨,增产2.6%;棉花产量3.26万吨,减产6.3%;油料产量23.92万吨,增产5%;茶叶产量5.6万吨,增产6.5%;水产产品产量18.84万吨,增产5.2%;水果产量283.20万吨,增产5.1%,其中柑橘产量275.89万吨,增产4.9%;蔬菜产量384.21万吨,增产5%;肉类总产量61.52万吨,增产4.5%;生猪出栏621.19万头,增产3.1%;肉牛出栏5.6万头,增长6.5%;肉羊出栏147.53万头,增长6.5%。畜牧、水产、水果、蔬菜、茶叶、食用油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产值459.75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04家,同比增加63家。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1369.1亿元,同比增长39.8%。全年植树造林1.66万公顷,完成森林抚育5.7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1.43千公顷,低产林改造3.73千公顷。年末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54.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5.7%。全市有森林公园10个,其中国家级5个;各类自然保护区(小区)5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056家。家庭农场达928家。建成粮棉油高产示范片43个、柑橘标准园10万亩、茶叶标准园5万亩,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840栋、规模化养殖场36个。农业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达到61%。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64万亩。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97座。新建、改造末级渠系1882公里。新解决13.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3.7万户。
全年全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224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23家,比2024年底净增214家。全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53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5.84亿元,增长13.7%。全年实现采矿业产值233.28亿元,增长28.7%;制造业产值1044.09亿元,增长16.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286.12亿元,下降9.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399.93亿元,增长14.9%;利税578.17亿元,增长22.9%;利润396.94亿元,增长29.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256.61万吨,减少21.3%;磷矿石(折含-30%)2552.2万吨,增长19.1%;白酒(折65度,商品量)326864千升,减少19.7%;软饮料141.07万吨,增长16.9%;精制茶22.2万吨,增长24.9%;纱24.82万吨,增长15.6%;人造板161.29万立方米,增长43.1%;烧碱(折100%)59.41万吨,增长47.3%;饲料125.97万吨,增长49.8%;发电量1072.93亿千瓦时,减少13.5%;聚氯乙烯树脂49.15万吨,增长23.5%;磷肥(折-100%)147.87万吨,增长10.3%;化学纤维1.97万吨,增长20.5%;电力电缆428451千米,增长23.5%;陶质砖9903.05万平方米,增长11.7%;季戊四醇5.9万吨,减少1.6%;活性干酵母2.47万吨,减少3.9%;二甲基亚砜2.81万吨,增长46.8%;金刚石园锯片基体412.19万片,增长21.4%;钢琴4.08万台,增长6%;盐酸瑞芬太尼687.84万瓶,减少23.8%。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43.08亿元,较上年增加16.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8%。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45.02亿元,增长30.63%。宜昌市入选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成为全国唯一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示范城市;被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宜昌高新区进入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行列。3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兴发集团获“长江质量奖提名奖”。中国驰名商标达到30件。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6.9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362.9亿元,增长25.1%;农村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457.83亿元,增长53.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0.0亿元,增长15.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19.36亿元,增长28.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57.56亿元,增长34.3%全市共有计划投资额过亿元项目86个,增加287个;全年实际完成投资额1324.4亿元,增长44%。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共有528个,增加15个。全年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1283个,无偿资金26.5亿元。争取三峡后续工作补助资金10.6亿元。落实三峡对口支援资金96.2亿元。全市施工项目2500个,增长10%。在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900个以上,增长40.6%开工建设省级重点项目60个,完成投资340亿元;市级重点项目116个,完成投资468亿元。三宁化工、南玻显示器中船重工高端液压油缸、云池港二期三峡物流园等25个市级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或开始设备调试;人福药业出口药品基地、三峡云计算中心、保宜高速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伍家岗长江大桥白洋长江大桥、环城南路片区旧城改造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举办京、港、粤、沪、汉等重大招商活动,引进项目687个,协议总投资4831亿元。先后引进广汽轿车、南玻显示器件及光电玻璃、冠科电子等一批战略合作项目全市在建重点招商项目投资总额303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5个,实际到位外来资金930亿元。宜昌市被评为“2024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宜昌城市总体规划和宜昌新区建设总体方案获省政府批准。首部城市色彩规划编制完成。组建宜昌新区推进办公室、三峡枢纽港区管委会、三峡旅游新区管委会,建立高效决策机制。完善宜昌高新区管理体制,扩容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新建电子信息产业园。宜昌新区全年续建及新建项目113个,完成投资203亿元。推进城市整理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初步建成沿江及城东大道等生态走廊。城市综合管理考评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并通过省级验收。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宜都、枝江、当阳城镇建设实现新突破,五峰县城避险迁建进展顺利。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宜居村庄建设加快,投入超过24亿元。龙泉、安福寺进入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乡镇行列。新增省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6个。127个行政村被纳入全省“千村环境整治”试点。全年共开工建设项目1432个,建筑面积2175.4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369.23亿元。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03.18亿元,增长15.1%。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827.21万平方米,增长26%;其中商品住宅1316.04万平方米,增长26.2%。房屋竣工面积208.28万平方米,下降0.3%;其中商品住宅167.86万平方米,增长5.4%。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含现房和期房)460.13万平方米,增长40%,其中商品住宅406.54万平方米,增长44.8%。商品房销售额216.83亿元,增长34.7%,其中商品住宅170.63亿元,增长49.9%。商品房空置面积123.15万平方米,增长111.5%;其中商品住宅空置75.30万平方米,增长156.7%。
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738.26亿元,增长15.1%;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21.78亿元,增长13.8%。批发业和零售业零售额727.16亿元,增长16.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32.88亿元,增长14.9%。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740家。乡镇商贸中心和村级农家店覆盖率分别为91.67%和83.58%。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217家。市场主体总数增长1.36倍,其中私营企业增长1.87倍。宜昌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方案通过国家评审。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与上年持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9%。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3.50亿美元,增长7.4%。其0口额20.17亿美元,增长21.3%;进口额3.33亿美元,下降36.6%。机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化工产品基地、医药基地、农产品基地四大出口基地产品共出口15.9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9%。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家,比上年增加7家,新增合同外资额2.5亿美元。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7亿美元,增长18%。年末全市外商投资企业198家,投资总额39.55亿美元,合同外资11亿美元。全市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25.6亿美元,增长17.9%。年末在外劳务人数6871人,增长11.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381.91亿元、贷款余额1749.0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67.26亿元、289.21亿元。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53.1亿元,增长14.9%;支付各类赔付14.9亿元,增长50.5%。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建设,4家企业进入省报备辅导期,宜昌本土企业发行债券33.6亿元,13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宜昌有限公司、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宜昌分公司挂牌成立。新增银行、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30家。规范建设七大市级国有投融资公司,当年融资150亿元。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02亿元。宜巴高速公路基本建成,保宜高速公路路基全线贯通,宜张、宜岳高速公路建设提速。小鸦一级公路建成通车;318国道枝江段、当枝、三峡机场路等9条一级公路加快建设。庙嘴长江大桥建设进展顺利。现代物流业完成产值717亿元,增长19.5%。云池港二期工程、三峡物流园农贸城建成运营,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快。宜昌市被列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75.99亿元,增长9.2%。全年公路、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368.41亿吨公里,增长22.8%;旅客周转量81.66亿人公里,增长16%。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2.08万辆,增长21.5%,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26.91万辆,增长24.8%。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0.78亿元,增长9.6%。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55亿元,增长8.5%;电信业务收入28.22亿元,增长9.7%。年末,全市固定用户65.17万户;移动用户397.28万户,新增64.58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63.65万户,新增11.19万户。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3320.37万人次,增长25.8%。入境国际旅游人数34.34万人次,增长4.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273.1万美元,增长17.3%。国内旅游人数3286.03万人次,增长26.1%;国内旅游收入255亿元,增长30.2%。全市旅游总收入260.12亿元,增长29.8%。全年新增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国家矿山地质公园1个,创建湖北旅游名村6家。
全年全市重点科技成果登记20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3家全市达177家;新增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6家,全市达100家;全市省市级重点实验室达41家。新增孵化器、加速器面积25.5万平方米。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专家人,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5家,新增省级以上专家17人。宜昌市连续七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成功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全国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行列。全市专利申请量6452件;专利授权量2907件,其中发明专利243件。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4所。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复核认定。三峡旅游职业学院入驻。三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校舍安全工程基本完成。公共教育领域率先实行投资项目代建制。扶困助学工作实现全学段覆盖,资助学生31.9万人次、1.47亿元。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385所,在园儿童8.13万人;普通小学270所,在校学生15.63万人;普通中学172所,在校学生14.4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5所,在校学生3.19万人;技校3所,在校学生2478人;特殊教育学校9所,在校学生1269人;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5.98万人。市博物馆新馆和奥体中心建设启动,市群艺馆新馆建成开馆,7个市县图书馆入选国家一级馆,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全面启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先后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四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第三届宜昌长江钢琴音乐节、市第四届运动会等节庆活动。送戏下乡3338场。“土家族撒叶儿嗬”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五峰板凳龙”等3个节目获全国群星奖。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在宜昌挂牌。全市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194个,其中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4个,博物馆17个;有文化事业人员1503人。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书227.29万册。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0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72%。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1类、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6项。在全省率先实现疾控“强基工程”先进县市达标全覆盖。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990个(含村卫生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6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2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571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398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2797张。全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11418人。全年承办国家和省级体育赛事21项。全市共有体育场馆43个,专职体育人员156人。全市参加省以上运动会486人次,获得金牌49枚、银牌54枚、铜牌53枚。
全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0.25万人,比上年减少0.6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与上年持平。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21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34元,增长11.5%。城乡居民收入比2.3,降低0.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743元,增长1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9.7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762元,增长13.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17%。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97.97万人、139.81万人、48.51万人、53.35万人和41.0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4.79万人、2.66万人、2.56万人、2.87万人和2.51万人。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9%、98%、98%。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50.57万人,参保率9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8.87亿元,较上年增加1.63亿元。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8.97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15.91万人。全年新增民办养老机构5家,增加床位873张,民办养老机构达23家、床位数2341张。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启动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全市建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4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297个。伍家岗、远安和宜都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县(区),枝江、点军和夷陵被纳入全省农村互助式养老试点单位。全市1021名孤儿全部落实基本生活保障。在全市75个街道(乡镇)建立救助服务站,基本形成市、县(市、区)、街镇三级救助管理服务网络。全年共救助19890人次,安置91人,救助流浪未成年人288人次,帮助11名流浪未成年人返回学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2.3万套,其中实物建房竣工1.9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902户。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43万户。宜昌市武陵山、秦巴山区域扶贫攻坚规划顺利实施。3.8万人口稳定脱贫。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不断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全面启动,城乡网格员达到8709人。城市文明指数测评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罗长姐成为全市首位“全国道德模范”。城乡社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秭归“幸福村落”创建经验走向全国。法治宜昌建设深入推进,宜昌市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
宜昌城区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为311天,其中空气质量达I级“优”40天。宜昌城区主要河流的水质状况总体为“良好”,宜昌城区官庄水库、善溪冲水库、楠木溪水库和备用水源运河及各县级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类别均达到Ⅱ类,符合Ⅲ类水质功能区划要求,宜昌城区和各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工业企业废气排放总量为2134.57亿标立方米,其中城区182.92亿标立方米;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32338.062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18419.05万吨;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658.59万吨。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794.47万吨,处置量861.00万吨,贮存量3.12万吨,排放量为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99.81%。全年共实施130个减排项目,削减化学需氧量4660吨、氨氮727吨、二氧化硫11253吨、氮氧化物1107吨,在消化新增量的基础上分别削减化学需氧量2.01%、氨氮2.36%、二氧化硫6.74%,氮氧化物0.56%,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全市纳入《湖北省2024年淘汰落后产能公告》的1家炼钢企业、5家造纸企业共15条造纸生产线和2家纺织印染企业生产线全部在年底前淘汰关闭到位。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城区PM2.5监测全面启动,市政府发布《宜昌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强化辐射环境管理。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地耗下降8%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平方公里。宜昌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入选全国首批示范基地。宜昌市被确定为全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夷陵、远安获评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2024年4月,宜昌市在2024全国城市传播热度排行榜(地级市)中位居第55。
2024年4月,宜昌市入选2024首届中国文化百强市。
2024年3月,宜昌市名列2024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榜第87位。
2024年1月,《2024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出炉,宜昌市位列第64名。
2024年12月,宜昌市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2024年12月,2024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行榜发布,宜昌市位列第99。
2024年11月,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宜昌市入选。
2024年10月,宜昌市荣获2024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24年10月,“2024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出炉,宜昌市位列第112名。
2024年9月,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了“2024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宜昌市位列第57名。
2024年8月,体育总局确定宜昌市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2024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宜昌市为国家卫生城市(区)。
2024年7月,《2024全国网红城市排行榜》发布,宜昌市位列榜单第60名。
2024年6月,《2024年中国最佳求学城市排行榜》发布,宜昌市位列榜单第86名(代表大学:三峡大学)。
2024年,2024年湖北省各市GDP排行榜出炉,宜昌市以4460.82位列第3位。
202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家政服务业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区)名单,宜昌市榜上有名。
2024年8月,宜昌市被确定为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区)。
2024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确定宜昌市为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2024年11月,宜昌市上榜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2024年6月,国务院食安办授予宜昌市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24年7月,宜昌市荣获2024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养殖鲤鱼用什么饲料
1、麸皮45%、豆饼40%、大麦10%、鱼粉5%,添加复合维生素、无机盐、赖氨酸、蛋氨酸适量,饲料系数为2。
2、麸皮45%、鱼粉30%、豆饼15%、大麦10%,添加剂量同上,饵料系数为2。
3、豆饼50%、鱼粉15%、麸皮15%、米糠15%、复合维生素1%,无机盐、抗生素下脚料各1%、粘合剂2%,饵料系数为2.7。
4、鱼粉40%、豆粕20%、尾粉 40%、添加剂(多维、矿剂、蛋氨酸、赖氨酸)1.6另加粗蛋白 37%,饲料系数1.74。
5、鱼粉8%、豆饼17%、棉饼30%、肉骨粉2%、蚕蛹2%、大麦粉14.5%、三等粉20%、玉米粉4%、油脚0.5%、猪血(折干)0.5%、矿物质1.5%,粗蛋白33.0,饲料系数2.28,湖北省水产研究所。
鲤鱼适应能力强,在水温15-30℃范围内都能很好生长,既耐寒耐缺氧,又较耐盐碱;鲤鱼属杂食性鱼类,食性很广,池塘饲养过程中可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生长速度快。鲤鱼是全球养殖范围最广的淡水鱼类品种之一,占养殖总产量的8-9%。目前,全球超过三分之二人工养殖的鲤鱼产自中国。据统计,我国2024年鲤鱼产量为271.82万吨,2024年为289.70万吨,2024年为302.25万吨,产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鲤鱼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以防治鲤鱼脂肪肝、缓解鲤鱼急性烂鳃病。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显著降低鲤鱼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这表明胆汁酸修复了肝脏损伤。当水产动物发生细菌性疾病时,会使用抗生素防治疾病,细菌被抗生素杀灭后会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内毒素可引起肝脏的损伤。
关于湖北省猪饲料产量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湖北省,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