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养殖领域,发酵动物饲料的制作日益受到重视。它究竟如何高效完成?这是众多养殖者关心的问题。发酵动物饲料的制作工艺与最终成效,直接关联着动物的生长状况、养殖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了解其制作过程中的关键要点,对于提升养殖效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要明确发酵动物饲料制作的基本原料。常见的原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秸秆、粕类、麸皮等。这些原料富含动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但在自然状态下,部分营养难以被动物充分吸收利用。通过发酵,可以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例如,玉米秸秆经过发酵后,其中的纤维素会被微生物部分分解,转化为更易被动物肠道吸收的糖类等物质。在选择原料时,要确保原料的新鲜度和无霉变,霉变的原料不仅会影响发酵效果,还可能导致动物生病。
接着是发酵剂的选择。这是发酵动物饲料制作的核心环节之一。市场上有多种发酵剂可供选择,如乳酸菌、酵母菌等。不同的发酵剂有不同的功能特点。乳酸菌能够产生大量有机酸,降低饲料的 pH 值,抑制有害菌生长,同时改善饲料的口感,提高动物的采食量。酵母菌则可以在发酵过程中产生菌体蛋白,丰富饲料的营养成分。在使用发酵剂时,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控制用量和使用方法。一般来说,先将发酵剂与少量的水混合均匀,再逐步添加到原料中搅拌,确保发酵剂在原料中分布均匀。例如,在制作以豆粕为主要原料的发酵饲料时,每 100 千克豆粕可使用 1 千克左右的乳酸菌发酵剂,在 25 - 35℃的环境下发酵 3 - 7 天。
发酵环境的控制同样至关重要。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因素都会影响发酵的进程和效果。适宜的温度范围通常在 20 - 40℃之间,在这个温度区间内,微生物的活性较高,发酵速度较快。如果温度过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会减缓,发酵时间延长;温度过高则可能导致微生物失活,发酵失败。湿度方面,一般保持原料的含水量在 40% - 60%为宜。水分过少,微生物生长缺乏必要的环境,发酵难以进行;水分过多则容易导致饲料变质,产生异味。对于氧气含量,不同的发酵剂要求不同。有些发酵剂需要在有氧环境下启动发酵,然后转为厌氧发酵;而有些则全程需要厌氧环境。例如,在使用乳酸菌发酵时,前期可适当通风,后期则要密封发酵容器,创造厌氧条件。

在发酵过程中,还需要定期进行翻动或搅拌。这有助于散热、排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使发酵更加均匀。尤其是在大规模发酵时,如果不及时翻动,容易造成局部温度过高、发酵不均匀等问题。一般每隔 1 - 2 天翻动一次,翻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破坏发酵结构。例如,在发酵一个容量为 10 立方米的饲料堆时,可使用专门的搅拌设备从堆的顶部向下插入,缓慢搅拌,使内部的饲料与外部充分混合。
【相关拓展】
除了上述基本的发酵要点,发酵动物饲料的储存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发酵完成后的饲料如果储存不当,容易导致二次发酵或变质。一般建议将发酵饲料密封包装,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同时,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能破坏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和微生物菌群。那么,如何判断发酵饲料是否储存良好呢?可以通过观察饲料的颜色、气味和质地等方面。正常储存的发酵饲料颜色均匀,有轻微的发酵香味,质地松散。如果发现饲料颜色变黑、有刺鼻气味或结块等现象,则可能是储存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应及时处理,以免影响动物健康。
【相关问答】
问:发酵动物饲料能提高动物免疫力吗?
答:是的。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有机酸、抗菌肽等,可以调节动物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从而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问:不同动物对发酵饲料的接受程度一样吗?
答:不一样。例如,猪的嗅觉较为灵敏,对发酵饲料的气味要求较高,如果发酵饲料有异味,可能会影响猪的采食量;而反刍动物如牛、羊等,对发酵饲料的适应性相对较强,它们的瘤胃微生物可以更好地利用发酵饲料中的营养成分。
问:可以在发酵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吗?
答:不建议添加。抗生素会抑制发酵过程中的有益微生物生长,破坏发酵效果,而且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动物体内耐药菌的产生,不利于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
问:发酵动物饲料制作过程中如何防止杂菌污染?
答:首先要保证原料的清洁和消毒,发酵容器也要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在发酵过程中,严格控制发酵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按照正确的发酵工艺操作,减少杂菌生长的机会。
发酵动物饲料的制作需要综合考虑原料选择、发酵剂使用、发酵环境控制、发酵过程管理以及储存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在各个环节都做到科学合理,才能高效完成发酵动物饲料的制作,为动物提供优质、营养丰富且安全的饲料,促进动物健康生长,提升养殖效益。
标签: 高效,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