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依据和防治措施

  • 作者:智猪时代
  • 发布时间:2024-11-14
  • 阅读:150
  • 来源:https://www.chazhujia.com/

回答回答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依据和防治措施

1. 流行病学与发病特点

  • 易感动物:通常小于6月龄的仔猪多发,特别是1~4月龄、体重为10~15kg左右的仔猪更为多见12345。
  •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猪或者带菌猪进行传播。另外,还可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病菌,这些物质可能会对生长环境造成污染,也可能污染饮水或者饲料,使其他仔猪经由消化道感染。 母猪患病还可经由脐带和子宫导致后代仔猪被传染12345。
  • 发病特点:该病的发生不呈现明显的季节性,但在连绵阴雨的夏秋季节多发。该病发生后可大面积传播,造成严重危害,且可混合感染猪瘟、气喘病等,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害12345。
  • 2. 临床症状

  • 早期症状:体弱仔猪会出现下痢,停止采食,体温明显升高,耳尖发绀,通常在1~2天内发生死亡,且经过3~5天就会扩散至全群12345。
  • 后期症状:病猪主要症状是先发生便秘,然后变成顽固性下痢,先排出混杂黄白色黏液的粪便,之后排出灰褐色、黄绿色、酱油样的水样稀粪,其中混杂血液,散发腥臭味,且黏附于肛门四周。有些在初期会出现呕吐,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但增加饮水,相互堆挤在一起,体温往往升高至41.4~41.9℃,眼睑肿大,眼睛黏膜发生充血,有时会出现溃疡,有较多的分泌物,尿液呈黄色,并存在白色沉淀,呼吸困难,机体快速消瘦,被毛粗乱,皮肤苍白。后期有败血变化,可见耳朵、腹下、四肢内侧以及臀部皮肤存在紫红色的斑块,行走不稳,拱背或者发抖、卧地不起,伴有嘶哑叫声,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死12345。
  • 3. 剖检变化

  • 肝脏:呈灰白色,发生肿大,胆汁明显浓缩,变成黑褐色。
  • 脾脏:呈暗蓝色,也发生肿大,触感发硬,并存在出血点和坏死点。
  • 肾脏:呈灰黄色,也发生肿大,肾盂积存尿液。
  • 肺脏:往往有纤维素性或者浆液性肺炎以及化脓性或者豆渣样肺炎的病变。
  • 淋巴结:肝门、肺门淋巴结发生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呈现索状肿大,边缘出现充血,切面多汁。
  • 肠道:发生充血、坏死、出血,尤其是十二指肠变小、空虚、充血,并存在气体,肠系膜发亮,肠黏膜容易脱落,且易于被剥离,病程持续长时可见结肠黏膜上存在糠麸状物,将其剥离后可见边缘呈堤状、中心凹陷的溃疡12345。
  • 4. 诊断

  • 实验室检查:取病死仔猪的脏器进行检查,通常取肝脏、脾脏、肾脏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制成涂片,通过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使用显微镜观察,可发现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菌体两端钝圆或者呈卵圆形,无法运动,没有荚膜,也不存在芽孢。无菌条件下,将以上病料直接在亚硫酸铋琼脂培养基上划线接种,置于37℃条件下培养18~24小时,可见培养基上长出中心带黑色的菌落,然后将其接种在三糖铁培养基斜面上,如果底层葡萄糖能够产酸或者产酸产气,并有硫化氢产生,且变为棕黑色,但不会分解上层乳糖,也没有出现变色,从而确定为沙门氏菌12345。
  • 5. 防控措施

  • 免疫预防
  • 在该病流行的地区,要求给1月龄仔猪以及断奶仔猪使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进行免疫接种,可采取口服或者注射

  • 标签: 副伤寒,仔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