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低的仔猪价 今年生猪价格

  • 作者:养猪达人
  • 发布时间:2024-10-19
  • 阅读:188
  • 来源:https://www.chazhujia.com/

历史最低的仔猪价?相信这个问题是许多朋友所关注的,那么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说一说,感兴趣的话,就赶紧接着往下了解吧。

今年生猪价格

根据“前期的母猪补栏、存栏决定远期生猪供应”这一原理,对2024年生猪市场产生影响的因素分为有利和不利两类进行简单概括和分析。

猪价跳水引起的连锁反应已及时遏制母猪存栏增长势头:猪价跳水引起的连锁反应:养殖盈利下降——商品仔猪补栏积极性下降——仔猪价格下降——母猪补栏积极性下降——母猪存栏增速下降,同时部分养殖户淘汰生产性能差的经产母猪,这都大大减轻了2024年生猪供应过剩的压力。

饲料原料价格回落使生猪成本线下降:2024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的回落,生猪成本线也随着下降,这样生猪亏损的程度也就随之减轻。

宏观政策扶持养猪生产:2024年底,中央下达4万亿资金拉动内需,同时颁布实施新的土地政策,更多的政策、资金向农业倾斜。养猪业作为畜牧业的主体,届时可能获得较大的扶持力度。

历史最低的仔猪价 今年生猪价格
(来源网络,侵删)

规模养殖场大量增加,风险意识明显增强:经过2024、2024、2024年的洗礼,大量的散养户退出养猪业,规模养殖比例增加。同时去年开始超高盈利使得幸存下来的猪场资金实力剧增,更多新的规模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长期从事养猪业,并且经过洗礼后的规模养殖厂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在5月份开始的猪价大跳水期间,不少规模猪场就采取了淘汰经产母猪,降低母猪存栏量的措施。

母猪存栏量“刚性”强,主动下降难度大:目前母猪存栏结构以生产力旺盛的青年母猪为主,不到迫不得已养殖户很难主动淘汰母猪,除非出现长期深度亏损,资金链断裂,最后不得不淘汰。因此母猪存栏“刚性”强,主动下降的难度较大。

农民工返乡增加,散户回归可能性大:由于内地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农民工返乡再就业的问题比较突出。养猪业投资小,而且去年的高猪价让很多养殖户尝到了甜头。据调查,已经有不少农民工欲重操旧业,继续从事养猪业。之前散养户的退出,部分市场已经被规模场填补,现在散户若回归,将使后市生猪供应过剩的压力再次增加。

养殖场/户资金实力充实,“扛”亏损力强:2024年开始猪价飙升让养殖场/户资金实力明显充实,一旦2024年出现生猪供大于求,进入亏损。市场经验告诉大家,谁能扛过亏损期,谁就将收复失地,迎来新一轮高盈利周期。 一旦亏损,资金实力就将决定谁更能“扛”,假如大家资金实力都很充足,都在等着别人退出,哪么2024年的亏损期也许会很长。

替代品供应充足,集体跳水可能性大:在人们的日常饮食结构种,猪肉并非是稀缺性很高、可替代性很低的食品。由于生长周期原因,2024年猪肉、禽蛋、禽肉等供应都将大幅增加。相互之间的替代作用极有可能导致肉禽蛋等农产品价格集体大跳水,一同进入亏损。

2024年生猪市场将迎来“寒冬”: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对2024年的生猪市场并不乐观,但同时也并不过分悲观。生猪出栏的增加,需求进入淡季,可能会导致2024年9月份以前很难走出低迷,因为生猪市场一旦供大于求,就必须淘汰过剩的部分,否则就很难转为供不应求,行情也就无法走出低迷。

历史上很少有哪轮周期的亏损期持续一年以上,因为进入亏损后3~5个月,多数养殖场/户的资金链就会断裂,抗风险能力差的就将被动退出,开始淘汰母猪,这样在淘汰母猪后3、4个月内生猪供应就会逐渐由供大于求转为供不应求,从而走出亏损。

我们预计2024年10月份后随着需求逐渐进入旺季,行情走出亏损的可能性非常大,新一轮的盈利周期又将到来。

2024年规避亏损的最佳时机还未彻底过去,争取在2024年1月底的春节前将能出栏的尽量出栏,包括生产性能差的母猪,尽量压缩存栏,将存栏量降至最低。现在是育肥猪养殖户最不适合补栏商品仔猪的时候,也是市场风险最大的时候。

2024年生猪市场走出低迷前,尤其是亏损后期,当大量淘汰母猪现象出现后,是补栏母猪的最佳时机,资金实力充足的可以借机“抄底”。合理规避市场风险的同时抓住最佳时机。

你可以找农业网站看一下专业的生猪市场预测报告,比如农博网、农业信息网什么的。对了,有一个神农信息网里每周都有专业的生猪市场资讯报告,你可以去看一下!

生猪市场在经历了2024年的疯狂上涨后,在2024年5月份开始“跳水”,暴跌行情持续至10月底。进入冬季后随着需求的增加,行情有所反弹,但今年的生猪市场并不会延续这一反弹势头,可能是一个“寒冬”,新一轮的周期将开始。

从有利因素来看,第一,猪价跳水引起的连锁反应已及时遏制母猪存栏增长势头。猪价跳水引起连锁反应,养殖赢利下降,商品子猪补栏积极性下降,子猪价格下降,母猪补栏积极性下降,母猪存栏增速下降,同时部分养殖户淘汰生产性能差的经产母猪,这都大大减轻了今年生猪供应过剩的压力。第二,饲料原料价格回落使生猪成本线下降。2024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的回落,生猪成本线随之下降,生猪亏损的程度也就随之减轻。第三,宏观政策扶持养猪生产。近日,中央下达4万亿元资金拉动内需,同时颁布实施新的土地政策,这就意味着更多的政策和资金将向农业倾斜。养猪业作为畜牧业的主体,届时可能获得较大的扶持力度。 随着规模养殖场大量增加,养殖户风险意识明显增强。经过2024年~2024年的洗礼,大量的散养户退出养猪业,规模养殖比例增加。同时,2024年开始超高赢利使得幸存下来的猪场资金实力大增,更多新的规模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长期从事养猪业,并且经过洗礼后存活下来的规模养殖场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在2024年5月份开始的猪价大跳水期间,不少规模猪场采取了淘汰经产母猪,降低母猪存栏量的措施,就是一个例证。

影响生猪生产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第一,母猪存栏量“刚性”强,主动下降的难度较大。目前,母猪存栏结构以生产力旺盛的青年母猪为主,不到迫不得已养殖户很难主动淘汰母猪,除非出现长期深度亏损,资金链断裂,最后不得不淘汰。

第二,农民工返乡增加,散户回归的可能性较大。世界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我国众多沿海企业,目前国内已经出现农民工返乡潮。由于内地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问题比较突出。养猪业投资小,而且2024年的高猪价让很多养殖户尝到了甜头,据调查,已经有不少返乡农民工欲重操旧业,继续从事养猪业。之前散养户退出,部分市场已经被规模场填补,现在散户若回归,将使后市生猪供应过剩的压力再次增加。

第三,在宏观经济不乐观的背景下,猪肉需求面临萎缩。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GDP增速放缓,失业增多,居民购买力下降,消费意愿非常谨慎,猪肉作为“非主粮”,需求必将受到影响,目前已呈现出萎缩迹象。

第四,养殖场(户)资金实力充实,“扛”亏损力强。2024年开始的猪价飙升让养殖场(户)资金实力明显充实,市场经验告诉大家,谁能“扛”过亏损期,谁就将收复失地,迎来新一轮高盈利周期。 今年一旦出现生猪供大于求,出现亏损,资金实力就将决定谁更能“扛”。假如大家资金实力都很充足,都在等着别人退出,那么,今年的亏损期也许会很长。

第五,替代品供应充足,出现集体跳水的可能性大。在日常饮食结构中,猪肉并非是稀缺性很高、可替代性很低的食品。禽肉、禽蛋、牛羊肉、蔬菜、水果等各种食品都在争夺消费者的菜单。2024年的高猪价,不仅让生猪生产规模扩大,而且还引起禽肉、禽蛋价格上涨,生产规模扩大。由于生长周期原因,今年猪肉、禽蛋、禽肉等供应都将大幅增加。这些品种相互之间的替代作用,极有可能导致肉禽蛋等农产品价格集体大跳水。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对今年的生猪市场并不乐观,但同时也并不过分悲观。出栏的增加,需求进入淡季,可能会导致生猪市场在今年9月份以前很难走出低迷。 历史上很少有哪轮周期的亏损期持续1年以上,因为进入亏损后3个月~5个月,多数养殖场(户)的资金链就会断裂,抗风险能力差的将被动退出,开始淘汰母猪。这样,在淘汰母猪后3个月~4个月内生猪供应就会逐渐由供大于求转为供不应求,从而走出亏损。 预计今年10月份后随着需求逐渐进入旺季,行情走出亏损的可能性非常大,新一轮的盈利周期又将到来。

那么,新一轮周期是否会重现2024的超高赢利?应该看到,2024年的猪价狂飙,以及所带来的超高赢利都是历史上所罕见的,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先是亏损期间大量母猪被淘汰,母猪存栏大幅下降;紧接着高热病重创扛过亏损期的养猪场,母猪存栏量再次大幅下降;之后是宏观经济通货膨胀压力大增,整个物价体系大幅涨价,饲料原料等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通货膨胀背景下人们购买力强,需求旺盛……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才共同造就了2024年的超高盈利。目前,宏观经济环境是通货紧缩压力增大,需求在萎缩。如果今年在亏损期过后不出现重大疫病的话,生猪市场的价值规律本身就可调节市场逐渐向均衡水平波动,而非离均衡水平越来越远。 今年的生猪市场在不出现重大突发事件的前提下,将趋向于收敛性蛛网,2024年的超高赢利很难再现。

面对今年的亏损预警,我认为规避亏损的最佳时机还未彻底过去,养殖场(户)应争取在春节前将能出栏的尽量出栏,包括生产性能差的母猪,将存栏量降至最低。现在是市场风险最大的时候,也是育肥猪养殖户最不适合补栏商品子猪的时候,而在今年生猪市场走出低迷前,尤其是亏损后期,大量淘汰母猪现象出现后,是补栏母猪的最佳时机,资金实力充足的可以借机“抄底”。

建议你去看一下专业的生猪市场资讯报告!里面有走势图和相应的数值分析!

神农信息网的资讯产品栏目就有每周一期的报告!还有年报和季报!

猪肉价格还会上涨吗

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生猪价格的大幅攀升。据调查,目前的生猪购销价均已达历史最高位,且近期无明显下跌趋势。

一、市场行情波动过大。据调查,目前生猪价格过多依赖市场调节是影响生产发展最关键的原因。由于单个养猪户不能掌控市场价格,农民得到的实惠相对较少。猪养得多,价格就下来了,养猪户只好大量减少养猪的头数,或干脆宰杀母猪。一旦价格涨上来了,生猪存栏又少了,没有猪卖,养猪户还是没得到实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如衡南县大广村去年上半年养猪一下子增加了3000多头。由于生猪多了,价格就急剧下跌,最低降到每公斤毛重只有6.8元,不算人工费每头也要亏损100-200元,有的养猪户损失达几万。

二、疫情频发。邵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邵阳的生猪养殖量居全省前列。但近十多年来邵阳生猪养殖业基本上没有进行大规模集约化的扩大生产,仍在专业户的水平上运作,管理和防疫水平跟不上形势的需要,生猪发病率没有明显降低,一旦染上流行病,损失惨重。尤其是最近几年猪疫情频发,已让养猪户防不胜防。邵阳市双清区一袁姓专业户,2024年养了100多头生猪,因感染上无名高热病,饲养的生猪全部死光,损失了8万多元,几乎把近十年来养猪所赚的钱都赔进去了。

三、成本太高。近一年来,饲料价格大幅上扬,生猪成本也随之大幅上升。据调查,每养一头猪,因饲料价格上涨就要增加100元左右的成本。特别是今年二季度以来,仔猪价格也持续大幅上涨。据对祁东县调查,该县的仔猪价格从4月份初的12.1元/公斤一直涨到5月下旬的13.8元/公斤,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面对飞速上涨的饲料和仔猪价格,养殖户心有余悸。永定区教字垭镇青云桥村书记彭万国说:“现在猪价高,但饲料价格上涨也快,特别是仔猪价格高得吓人,目前农民养猪成本很高。万一等猪养大了,猪价也跌了,我们怎么办?”因此。牧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很多农户仍在徘徊观望。

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一是去年上半年受疫病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养殖户为减轻损失,缩减养殖规模导致目前生猪存栏水平较低,市场供应少。二是今年以来,玉米等主要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增加

一年涨六成,突破历史最高,猪肉价格怎么了

根据农业部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网”的数据显示,3月,全国猪肉零售价格每公斤28.6元,同比上涨35.2%;活猪价格每公斤18.82元,同比上涨54.8%;仔猪价格每公斤40.68元,同比上涨101.3%。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轮猪肉价格疯涨不止?

“猪肉的价格跟炒作有关。”新发地市场宣传部詹家宝认为,猪肉价格主要是炒起来的,价格炒高之后很多农民和饲养场不愿意出手活猪,想把猪养到150斤左右再出手,这是一种“惜售”的心理。在肉价上涨的时候,养猪场一般愿意拖后几日出栏,一方面可以增加毛猪的单重,一方面又因为价格上涨可以增加收入。 猪肉价格上涨也掺有人为的因素。

农业部相关人士表示,生猪存栏量低是造成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2024年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利润微薄导致生猪养殖纷纷减少。截至2024年2月,我国生猪存栏量为36671万头,较2024年高点的46856万头下降约21.7%,较2024年同期的38973万头下降约5.9%。”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则认为,目前猪肉价格的上涨确实是由于供应端的供给不足造成的。“2024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整个行业处于亏损状态,造成了大量养猪场破产和退出,产能大幅下降;同时,由于环保的问题,从2024年初开始拆猪场,进一步造成产能不足。”

除了以上供应链的原因,还有一部分自然原因。去年12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世纪寒潮”,温度大幅下降,造成仔猪腹泻严重,成活率比较低。这就影响春节以后的肥猪供应,一些屠宰企业甚至遭遇了“断档”,收不到猪。

前不久,在各群里流传着一条3月25日储备肉投放的消息,5省投放总量在1.85万吨,但是至今没有得到证实。不论如何,猪肉价格并未得到控制,时至今日,依然维持在高位。

对此,冯永辉表示,即使消息为真,那么2万吨对于弥补猪肉市场的缺口来说依然太少了。“储备猪肉实际上是企业的库存,一般是4至6个月的轮储周期。今年的形势一直不好,所以企业并没有太多的储备,说白了就是没货,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并没有大规模投放的原因。”

回头看3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猪粮比价进入黄色预警区域建议养殖场户勿过度补栏》,其中提到,截至3月9日,全国生猪平均出厂价格为每公斤18.62元,同比上涨52.8%;猪粮比价为9.13﹕1,已进入黄色预警区域。“猪粮比价”是指活猪价格与玉米价格的比,它是衡量猪肉价格的一个重要指标。猪粮比价越高,说明养殖利润高,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也越高。同时,这也是政府进行猪肉价格调控的最主要参考因素。据了解,猪粮比价的绿色区域为5.5:1到8.5:1,而近期,生猪价格超过10元一斤,玉米的价格约9角一斤,猪粮比价已经超过10.5:1。

国家有关部门将按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规定,适时启动调控预案,努力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在这份调控预案中规定,当猪粮比价处于黄色区域时,由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商,提出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计划,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实施。

冯永辉介绍,现在供应端的补栏开始恢复,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据他预测,传递到终端的供应至少还要10个月以上。他预测,今年9月以后,可能会迎来一轮价格的下降。而詹家宝则认为,目前猪肉的价格基本已经达到一个历史高点了,但是他表示,此次的涨价与往年相比周期性不明显,其中可能有人为因素,因此无法预测后续价格的波动。

事实上,除了政府投放储备肉和养殖户的补栏之外,还有增加进口肉,对低保户、大学生等群体加大补贴等措施。 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应的调控政策出台。

与北青报记者在超市中看到的猪肉价格类似,冯永辉表示进口猪肉价格确实便宜,几乎是国内的一半。但是“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填补中国的缺口,中国的猪肉市场是5000万吨的规模,而全球的猪肉贸易量才600万吨”。虽然国家已经在提高进口肉的比例,1月份同比增加了66%,2月份同比增加了110%,但是依旧供不应求。

同时,上述专家表示,在2024年至2024年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许多养殖场、屠宰场都处于亏损或薄利状态,这对于生猪市场是很大的打击。目前猪肉价格走高,以市场调节的方式刺激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也是好事。此时如果盲目进口,可能会进一步打击国内养殖户的积极性,短期内猪肉市场反而难以调节恢复。

在养殖业内,有这样一个“猪周期”,大致的轨迹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这个周期通常2到3年循环一次, “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就成了养殖户们的“魔咒”。

乍一看,这样的调节十分符合市场的供需关系规律。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在这种带有“滞后性”的市场调节中,有一部分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且这样的悲剧在周期性地循环上演。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也就是说,只有先行出现了价格的波动,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才会随时扩大或减少商品的供应。 供求不平衡影响到价格本来就存在时间差,从作出决定再到见效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养殖业的特性又决定了从仔猪到肥猪的生长周期很长,导致这一行业的市场调节更加滞后。

2024年到2024年猪肉价格持续低迷之时,许多企业不得不倒闭,这就造成了生猪供应的减少,而现在随着猪肉价格的持续走高,补栏的养殖户越来越多,或许会带来下一轮的价格下跌。 我们并不愿看到下一个“猪周期”的上演。或许,不让“猪周期”继续上演的方式,除了对养殖户进行市场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不能盲目跟风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也要进行科学的、带有预见性的宏观调控

历史最低的仔猪价和一年涨六成,突破历史最高,猪肉价格怎么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仔猪,生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