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有可能再次暴涨吗知乎 猪价会像火箭一样再次蹿升吗?

  • 作者:猪价之声
  • 发布时间:2024-11-15
  • 阅读:197
  • 来源:https://www.chazhujia.com/

在探讨猪价是否有可能再次暴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猪价的一些基本情况。猪价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背后涉及到众多的因素,这些因素就像一根根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猪价的走势。

猪价有可能再次暴涨吗知乎 猪价会像火箭一样再次蹿升吗?

先看看影响猪价的因素有哪些吧。从供给端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生猪出栏数量与出栏均重对猪价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说,当出栏数量突然增加的时候,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就会增多,按照供需关系的原理,价格往往就会有下降的压力。就像2024年的时候,生猪存栏量在逐步恢复,出栏量也慢慢增加,这对猪价的稳定和下降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而出栏均重呢,如果养殖户普遍压栏,也就是把猪养得更重再出栏,短期内市场上可供应的猪肉量就会相对减少,猪价可能就会有所上升。像之前有一段时间,因为养殖户看好后市价格,压栏现象比较普遍,猪价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坚挺情况。

进口也是影响供给的一个因素。我国虽然是猪肉生产大国,但也会进口猪肉。不过,进口猪肉占国内消费的比例相对较小。例如,即使在进口量比较大的年份,像2024年,进口猪肉量占国内猪肉消费量的比例也仅为10.67%,在以前年度基本处于5%以下。所以进口猪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但对猪价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国家收抛储政策同样影响着供给。我国的收抛储政策对猪价整体走势影响有限。一方面,储备肉大多是冷冻肉,老百姓更倾向于消费新鲜肉,这就使得储备肉对市场的有效供给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国家储备量有限,调节能力较弱。比如从2024年1月到某个时间点,猪肉累计投放额达到了一定数量,但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并没有特别巨大,不过它在稳定市场预期、缓和价格波动方面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能繁母猪存栏量和MSY(一头能繁母猪一年能够提供的出栏生猪数量)是中期影响猪价的重要因素。能繁母猪是生猪繁育的基础,如果能繁母猪存栏量高,那么生猪的繁育能力就强,后续的商品育肥猪供应就有保障。因为从能繁母猪产仔、育肥再到出栏形成有效供给大概需要10个月的时间,所以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动是猪价趋势变动的根本动力。如果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意味着未来生猪供应会增加,猪价可能会面临下降的压力。MSY代表母猪的生产效率,如果这个数值提高,也会增加生猪的供应量,从而影响猪价。

从长期来看,猪周期主导着猪价的波动。猪周期就是猪价因为供需不均衡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动,简单说就是供给不足的时候猪价上涨,然后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之后就可能出现供给过剩,猪价又下跌,养殖户再缩减规模,又会导致供给不足,如此循环。以前我国生猪行业呈现较为明显的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的周期性波动,被称为猪周期。不过2024年以来,以生猪价格波峰波谷作为判断依据,我国一共经历了4轮完整的猪周期,近几年猪周期规律出现异化,3年左右的波动周期正在被拉长,波幅也在变大。

需求端也对猪价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会影响猪肉的消费量。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可能会增加肉类的摄入,包括猪肉。人口数量与结构也有关系,人口多意味着消费市场大,而且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人群对猪肉的消费偏好也有所不同。替代品价格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鸡肉、鱼肉等替代品的价格比较低,消费者可能就会更多地选择这些替代品,从而减少猪肉的消费量,给猪价带来下行的压力。另外,消费的季节性也很明显。一般来说,像春节、中秋等节假日期间,猪肉的消费量会明显增加,这时候猪价往往比较坚挺,而在其他一些时间,消费量可能相对较低,猪价也会有所波动。

再看看猪价的历史波动数据及分析。回顾过去,2000 - 2024年,剔除明显的下行周期之外,猪价波动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然而自非瘟疫情以来,受压栏、二次育肥等多重因素影响,生猪均重在年内可发生大幅波动,猪价季节性特征也已明显弱化。例如2024 - 2024年春节前,猪价均出现大幅回落。每轮猪周期也有其特点,每轮周期上行前猪价大都在底部呈现W型,会有二次触底的情况,第一次触底与第二次触底之间间隔约8 - 11个月,价格涨幅在10% - 15%之间。像2024年10月观测到生猪价格低至10.78元/kg,按照规律,本轮周期猪价第二次触底预计在2024年6 - 8月之间,预计二次探底猪价在11 - 12元左右。从2024年至今,我国一共经历了5轮猪周期,每轮猪周期持续3 - 4年。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生猪养殖行业主要涉及育种、饲养、猪病防治和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目的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猪肉产出率,满足居民对猪肉的需求。在我国,生猪养殖规模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我国是全球生猪养殖大国,不过与美国等生猪养殖大国相比,我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程度较低,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中小规模养殖场仍占据主导地位。中小规模养殖场和标准化、规模化大型养殖场相比,存在生产效率低下、环保措施不到位、疫情防控薄弱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扶持和推动下,中小规模养殖场不断缩减,规模化大型养殖场不断增加,养殖规模占比持续增长,呈现加速转变的趋势。而且全球猪和猪肉供应实现近五十年来的稳定增长,2024年全球猪的总供应约20.76亿头,新增产量约12.85亿头,头均重量达88.53千克;猪肉的总供应量1.24亿吨,产量1.14亿吨,消费量1.12亿吨, 其中2024 - 2024年受非洲猪瘟和疫情影响,出现一段较为明显的回落。

政策对猪价的调控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2024年6月2日印发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就有着积极的调控意义。这个预案丰富了预警指标,除了沿用猪粮比价指标外,还增加了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和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这两个指标。调整了预警区间,区分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和过度上涨两种情形,设立了三级预警区间,并且根据近年来养殖成本收益变化情况,将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由之前的5.5∶1 - 5.8∶1提高到7∶1,当猪粮比价处在7∶1 - 9∶1时不进行预警,为市场自发调整留有充足空间。还分类设置了储备,分设了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储备规模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完善了工作机制,巩固了部门会商机制,提升了部门沟通及决策效率,对地方政府猪肉储备规模、收储机制等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增强了央地联动、区域联动合力。当猪价过高时,政府会投放储备肉以保障居民消费需要,推动价格向合理区间回落,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扩张;当猪价过低时,就会启动收储,托住市场,为养殖场户吃下定心丸,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淘汰。

消费者对猪价的反应及影响也不容小觑。猪价上涨对消费者来说,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生活成本的增加。当猪价上升的时候,消费者可能会减少猪肉的购买量,或者转向鸡肉、鱼肉等其他蛋白质来源,这种替代效应会影响整个肉类市场的供需结构。例如,有些消费者在猪价较高的时候,会更多地选择鸡肉来代替猪肉。从长期来看,这有助于推动肉类消费多元化,促进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而且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也会影响猪价走势,如果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健康、绿色的食品,那么对高品质、有机猪肉的需求可能会增加,这就会影响不同品质猪肉的价格。

那么猪价有可能再次暴涨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一些因素可能会推动猪价上涨。比如如果能繁母猪存栏量出现意外下降,那么未来生猪的供应就会减少,这可能会引发猪价的上涨。还有,如果出现大规模的疫病,导致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大幅减少,猪价也可能会暴涨。 也有一些因素会抑制猪价的暴涨。政府的调控政策就是一个重要的抑制因素,政府会通过储备肉的投放等手段来稳定猪价。而且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生猪的养殖效率可能会提高,从而增加供应量,这也会对猪价的暴涨起到抑制作用。另外,消费者对替代品的选择也会对猪价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

最后我们以问答形式提出一些相关问题。

问题1:如果出现新的猪瘟疫情,猪价会立刻暴涨吗?

答案:不一定。虽然新的猪瘟疫情可能会导致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减少,但政府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防控、启动收储等。而且消费者可能会更多地转向替代品,所以猪价不会立刻暴涨,但是如果疫情难以控制,长期来看猪价有上涨的压力。

问题2:进口猪肉量大幅增加会让猪价暴跌吗?

答案:不会。因为我国进口猪肉占国内消费比例较小,即使进口量大幅增加,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供应紧张的局面,对猪价有一定的下行压力,但不会让猪价暴跌。

问题3:如果消费者对猪肉的偏好突然大幅增加,猪价会如何变化?

答案:如果消费者对猪肉的偏好突然大幅增加,短期内猪价可能会上涨,因为需求突然增加。但从长期来看,养殖户可能会根据市场需求增加养殖量,随着供应量的增加,猪价可能会逐渐稳定下来。

问题4:大型猪企的决策会对猪价产生多大影响?

答案:大型猪企的决策对猪价有较大影响。如果大型猪企产能放缓,就像2024年出现的情况,会导致供给减少,推动猪价上涨。而如果大型猪企扩大产能,增加出栏量,猪价可能会面临下降的压力。


标签: 暴涨,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