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端来看,生猪出栏数量与出栏均重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就出栏数量而言,国内生猪供应等于出栏量乘以出栏均重。如果出栏量多,那市场上的猪肉供应就会增加,价格往往就会受到下行的压力。像在2024年,之前有新增的中大猪到了出栏的档口,9月生猪屠宰量较8月增长8.1%,这就使得市场上的生猪供应一下子多了起来,猪价也就相应回落了。而且生猪生产有季节性,夏季生猪出栏量一般偏少,冬季偏多。这是因为冬季仔猪疫病高发死亡率升高,会造成来年夏季生猪供应减少,同时夏季生猪长肉慢,养殖户不太愿意出栏,而冬季生猪长肉快,供应量相对增加。不过在2024年这种季节性规律在一些因素影响下似乎变得更加复杂了。再看出栏均重,养殖户的压栏行为会影响出栏体重。比如说2024年的时候,猪价高、成本高、风险高,把猪养大更经济,所以生猪出栏体重增长明显。2024年虽然小中大猪存栏正在恢复,但压栏现象普遍,这也会对猪价产生影响,使得短期价格维持在一种高位震荡的状态。
进口也是影响猪价的一个因素。我国是猪肉净进口国家,2024年猪肉净进口量达到了2316万吨,2024年更是达到了4300万吨。不过猪肉进口量占国内猪肉消费量的比例一直比较低,即使在2024年进口量急剧上升时,也仅占国内猪肉消费量的10.67%,以前年度基本处于5%以下。虽然进口量占比小,但进口猪肉增加了国内市场的生猪供给,对猪价上涨还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的。
国家收抛储政策对生猪价格的整体走势影响有限。一方面,我国储备肉大多为冷冻肉,老百姓更倾向于消费新鲜肉类,所以储备肉对居民消费的吸引力不大,供给有效性削弱。另一方面,国家储备量有限,对猪肉市场价格的调节能力较弱。从2024年1月到现在,我国猪肉累计投放额达到了52万吨,最近一次投放是8月28日,投放量为1万吨。不过它虽然对猪价影响不大,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预期,缓和价格波动。
能繁母猪存栏量和MSY(一头能繁母猪一年能够提供的出栏生猪数量)指标是中期影响猪价的重要因素。能繁母猪是生猪繁育的基础,存栏量决定了生猪繁育能力的强弱。从能繁母猪产仔、育肥再到出栏形成生猪有效供给大概需要10个月的时间。2024年10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连续9个月环比增长,到2024年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3629万头,同比首次由负转正。如果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那经过一段时间后生猪出栏量就会增加,猪价可能就会承压。我国的MSY指标相比欧美国家有差距,不过随着国内能繁母猪存栏的恢复和MSY的增长潜能释放,如果非洲猪瘟疫病不再大面积爆发,生猪价格可能会进入下跌周期。
从长期来看,猪周期主导猪价波动。猪周期就是猪价因为供需不均衡产生的周期性变动,基本是供给不足导致猪价上涨,然后养殖规模扩大,接着供给过剩猪价下跌,再然后养殖规模缩减,又回到供给不足的循环。我国从2024年以来经历了4轮完整的猪周期,近几年猪周期规律出现异化,波动周期拉长,波幅变大。分散的养殖户因为信息不充分,只能根据当前价格决定当期补栏规模,这就容易造成盲目补栏或出栏,再加上生猪养殖周期长,所以猪价就呈现周期性波动。
在需求端,收入水平、人口数量与结构、替代品价格以及消费季节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猪价。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可能会增加对猪肉的消费,推动猪价上升。人口数量的增长或者结构变化,比如老年人口增多可能对猪肉消费有一定影响。替代品价格也很关键,像鸡肉、牛肉等价格如果比较低,人们可能会更多选择替代品,减少猪肉消费,使得猪价下跌。消费季节性也很明显,像一些节假日期间,猪肉消费需求旺盛,猪价往往会有所上涨。
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实施和疫病及突发事件因素也对生猪价格有较大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时候,人们消费能力强,猪价可能更稳定或者上涨。产业政策如果鼓励生猪养殖,那供应增加可能会影响猪价。疫病方面,像非洲猪瘟这样的疫病,会严重影响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从而对猪价产生巨大冲击。
从全国不同地区猪价对比来看,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在2024年1 - 3月南北价差先扩大后收窄,春节前南方务工人员北流,南方销区倒置为产区,而北方作为屠宰产能集中区域,节前集中增量支撑猪价,南北价差扩大,推动了南猪北调增加。节后随着务工人员返工,南方消费逐步增量,加之养殖端对后市看涨压栏,二次育肥也逐步增量,供应端缩量,北方需求低迷,宰量回落对猪价利多支撑消退,北跌南涨后,南北价差逐步收窄。截至3月底,湖北以南的南方市场生猪交易均价为15.18元/公斤,湖北以北的北方市场为15.26元/公斤,两者价差仅为0.08元/公斤。不同地区的价差还受到养殖端压栏和二次育肥等因素影响,最终体现为不同地区大猪存栏占比增加。像山东、河北、云南、江苏和河南市场均重涨幅超过其他地区,涨幅较大的区域集中在中部市场。
近期猪价走势方面,截止到6月30日,2024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15.37元/公斤,同比上涨4.99%。有猪肉专家预测2024年下半年猪价先降后涨再降,7月份因为2024年5月和6月补栏量大,约40% - 50%的猪未出栏,这些猪将在7月出栏,又加上学校假期和高温影响需求减弱,猪价7月均价预计在17.4 - 17.5元,高于养殖成本线。8月份随着7月份压栏猪出栏和中秋消费旺季的到来,猪价有望回升至18元以上,不过不确定因素包括二次育肥补栏力度,预计8月份补栏力度低于5月。预计9月或见最高点,月均价约19元每公斤,而12月均价预计在17.5 - 18元每公斤。
猪价和市场供需关系紧密相连。供给端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决定了生猪的供应量,需求端的各种因素决定了生猪的需求量。当供应量大于需求量的时候,猪价就会下跌,像2024年9月生猪屠宰量增加,供应增多,猪价就回落了。当需求量大于供应量的时候,猪价就会上涨,比如节假日期间消费需求旺盛时猪价往往上涨。而且供需关系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前面提到的养殖户压栏行为,压栏会减少当下的供应,影响供需平衡,进而影响猪价。
对于消费者来说,猪价波动又有什么影响呢?猪价波动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猪肉的支出。如果猪价上涨,消费者购买猪肉的花费就会增加,可能会转而选择一些猪肉替代品。如果猪价下跌,消费者可能会增加猪肉的购买量。
政府在猪价波动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来调节生猪养殖规模,例如在生猪供应过剩时,适当控制新建养殖场的审批等。在疫病发生时,政府可以加强疫病防控,减少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的损失,稳定市场供应,进而稳定猪价。
标签: 价格行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