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方面来说,生猪出栏数量是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地区生猪出栏量大,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猪价往往会比较低。像一些生猪养殖大省,存栏量多,出栏量也多。以2024年为例,有的省份生猪出栏量能达到几千万头。而且出栏均重也会影响价格,比如养殖户如果普遍压栏,让猪的出栏体重增加,短期内市场上猪肉供应的重量就会增多,可能会压低价格。在一些猪价预期上涨的时候,养殖户就可能会这么做,原本110 - 120KG正常出栏的猪,可能会被养到更重。
能繁母猪存栏量也是关键。能繁母猪就像是生猪生产的“源头”,从它产仔到育肥出栏大概需要10个月时间。如果一个地区能繁母猪存栏量多,那过几个月后的生猪供应就会比较充足。比如某个省之前大力扶持能繁母猪养殖,几个月后当地生猪供应增加,猪价就可能受到影响。
进口猪肉也会影响国内猪价。虽然我国进口猪肉占国内消费比例较小,但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2024年我国猪肉进口量达到4300万吨,在生猪供应紧张的时候,进口猪肉能缓解一部分供应压力,抑制猪价上涨。不过即使进口量最多的时候,占国内猪肉消费量的比例也仅为10.67%,之前基本都在5%以下。
国家的收抛储政策对猪价也有一定作用。我国的储备肉大多为冷冻肉,居民更倾向新鲜肉,所以对市场调节能力有限。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预期,比如当猪价上涨过快时,投放储备肉可以让市场知道有更多的猪肉供应,从而稳定猪价。自2024年1月至2024年,多次的投放储备肉操作都对猪价有一定影响。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能力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像上海、江苏等地经济比较发达,居民消费能力强,对猪肉的需求可能不仅仅是量的需求,对品质要求也高,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猪价。而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慢一点的地区,消费能力有限,猪价可能就相对低一些。
消费季节性也对猪价有影响。一般冬季是猪肉消费旺季,因为冬季很多地方有腌制腊肉等习俗,需求大增,猪价往往会上涨。而夏季气温高,人们对猪肉的消费量相对少一些,猪价可能就会有所回落。比如在每年的春节前,各地的猪价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替代品价格也影响猪价。如果鸡肉、牛肉等猪肉替代品价格下降,人们可能会更多地选择替代品,减少猪肉的购买,从而使猪价下降。反之,如果替代品价格上升,猪肉需求相对会增加,猪价可能上涨。
再看全国各省的猪价行情数据。以2024年上半年为例,截止到6月30日,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15.37元/公斤,同比上涨4.99%。不同省份之间的价格差异明显。东部沿海省份,像广东、浙江等地,猪价相对较高,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方消费能力强,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等因素。而中西部一些省份,如陕西、甘肃等地,猪价相对低一些。这与当地的养殖成本、消费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猪价对养殖产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当猪价高的时候,养殖户的利润就高。例如2024年高猪价时期,自繁自养利润高达2600元/吨,养殖户就会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存栏量。但当猪价低的时候,养殖户就面临亏损。像2024 - 2024年,很多养殖户都处于亏损状态,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如温氏股份和正邦科技亏损都超过百亿。
不同省份猪价差异的影响因素众多。生产成本是一个方面,有的省份靠近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产区,饲料成本低,养殖成本就低,猪价可能相对低一些。而物流成本也很关键,远离消费市场的省份,运输成本高,猪价可能就会高一些,以保证养殖户的利润。还有市场竞争因素,在一些养殖大省,竞争激烈,猪价可能相对低,而在养殖相对少的省份,猪价可能高一些。
以下是一些相关问题与答案:
问题:为什么有些省份猪价高,但是养殖户还是说不赚钱呢?
答案:虽然猪价高,但是可能养殖成本也很高。例如在一些地区饲料价格贵,运输成本高,还有可能存在疾病防控成本等。比如在一些山区省份,饲料运输不便,成本增加,即使猪价高,扣除成本后利润空间也不大。
问题:如何判断猪价是否会上涨?
问题:消费者能做些什么来应对猪价波动?
标签: 行情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