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或者养殖场,一只200斤的活猪到底能卖多少钱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活猪的价格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先说说供给端的影响因素吧。出栏数量与出栏均重是很关键的。国内生猪供应等于出栏量乘以出栏均重,这两个指标是衡量猪肉供应的重要依据。生猪生产有季节性,夏季生猪出栏量少,冬季出栏量多。像冬季仔猪疫病高发,死亡率上升,来年夏季生猪供应就会减少;夏季生猪长肉慢,冬季长肉快,这也使得冬季猪肉供应量相对增加。而且高温天气下生猪易掉膘,养殖户不愿出栏,夏季高温时生猪供给相对就少,价格就容易波动。出栏体重也受养殖户压栏行为影响,如果出栏体重持续攀升,可能意味着产业对猪价涨价预期在强化。比如2024年,高猪价、高成本及高风险下,把猪养大更经济,生猪体重增长明显。虽然小中大猪存栏正在恢复,但压栏现象普遍会令短期价格维持高位震荡。从生猪出栏量和生猪价格关系来看,两者呈现负相关性特征。
进口生猪也会影响价格。我国是猪肉净进口国,不过进口猪肉占国内消费比例较小,即使2024年生猪净进口量急剧上升时,其占国内猪肉消费量的比例也仅为10.67%,以前年度基本处于5%以下。虽然进口量占比小,但进口猪肉量的上升对国内市场上生猪供应紧张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生猪价格上涨势头。
国家收抛储政策对生猪价格整体走势影响有限。我国储备肉大多为冷冻肉,居民更倾向于消费新鲜肉类,储备肉对居民消费吸引力不大,供给有效性削弱;而且国家储备量有限,对猪肉市场价格的调节能力较弱。不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预期,缓和猪肉价格波动。
能繁母猪存栏量和MSY(一头能繁母猪一年能够提供的出栏生猪数量)是中期影响因素。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了生猪繁育能力强弱,保有量高就能迅速补栏。从能繁母猪产仔、育肥再到出栏形成生猪有效供给需要大约10个月时间,所以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动是猪价趋势变动的根本动力。我国受非洲猪瘟影响,2024年MSY从20下滑至17.4,由于二元母猪存栏受损严重,全行业出现较多三元母猪留种现象,造成能繁母猪生产性能有20% - 30%的下滑。随着国内能繁母猪存栏的恢复,生猪产能不断增长,如果非洲猪瘟疫病不再大面积爆发,叠加国内MSY的增长潜能,生猪价格可能进入下跌周期。
从长期看,猪周期主导猪价波动,养殖成本可作为猪价底部的支撑信号。猪周期就是猪价因为供需不均衡产生的周期性变动,像供给不足时猪价上涨,养殖规模扩大后供给过剩,猪价下跌,养殖规模缩减又导致供给不足,这样循环造成猪价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以前我国生猪行业呈现较为明显的“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的周期性波动,近几年“猪周期”规律出现异化,3年左右的波动周期正在被拉长,波幅也在变大。这是因为分散的养殖户信息不充分,只能根据当前价格来决定当期补栏规模,由于生猪养殖周期较长,个体养殖户当期补栏产生的供给量要在一段时期之后才能体现,所以猪价呈现周期性波动。
需求端也对生猪价格有影响。收入水平影响人们对猪肉的消费能力,如果收入水平提高,可能会增加对猪肉的消费;人口数量与结构也有关系,人口多或者某一消费猪肉主力人群数量的变化会影响猪肉需求;替代品价格也很关键,比如鸡肉、牛肉等价格如果相对猪肉较低,人们可能会更多选择替代品,减少猪肉消费;消费季节性也不容忽视,像一些节日期间猪肉消费量往往会增加。
除了供需因素,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实施和疫病及突发事件因素对生猪价格也有较大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时候,人们消费能力强,对猪肉需求可能增加;产业政策比如环保政策等会影响生猪养殖的规模和成本;疫病及突发事件像非洲猪瘟,就对生猪存栏量、出栏量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影响价格。
活猪200斤价格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2024年,北部、西北以及东部区的北部区域属于低价区,像黑龙江年度出栏均价18.53元/公斤;西南、中南以及东部区域的南部区绝大多数属于高价区,浙江价格为全国最高点,2024年年度均价达21.74元/公斤,高低价差高达3.21元/公斤。这种价差根源在于产能布局引发的供需不匹配。中南区生猪出栏量占比最大,约占全国总出栏量的28.68%;西南区超越东部区,占比达到26.09%;东部区仍为生猪出栏量的中坚力量,占比较大。而西北区及北部区出栏量占比较小,但因地域广阔,人口稀疏,养殖成本较低,西南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再加上成本优势,三大区的外调量较大。主销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多为生猪流入地域,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不过随着各地区产能的恢复,区域价差逐渐缩小。2024 - 2024年高价区和低价区价差持续缩小,2024年上半年北部区与中南区价差维持在4.0 - 8.0元/公斤,下半年已降至1.0 - 4.0元/公斤,降幅较大。2024年各区域产能均恢复至非瘟前水平,南北价差基本维持在2.0元/公斤以内,个别时间南北猪价倒挂,出现“南猪北调”现象。
近年来活猪200斤价格走势也是波动不断。从2000 - 2024年,剔除明显的下行周期之外,猪价波动季节性特征明显,春节后猪价持续回落,5 - 7月猪价通常见底,之后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猪价会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2024年5月至2024年3月,由于非瘟疫情,出现最大一波上涨,最大涨幅251.5%。2024年3月,猪价步入第八轮上行周期,10月猪价上涨至26.64元/公斤。从2024年的一些数据来看,1月价格为15.31元/公斤,2月为15.16元/公斤,3月为15.5元/公斤,4月为15.53元/公斤,5月为16.21元/公斤,6月为17.89元/公斤,可以看出价格处于波动之中。
活猪200斤价格还和养殖成本密切相关。养猪成本结构比较复杂,从静态成本结构分析,以牧原股份2024年成本结构明细来看,主营业务成本里占比最大的是原材料也就是饲料,占六成以上,猪吃粮才能长肉,对所有养殖模式来说,饲料都是最大的成本项,占比55% - 75%不等。除了小麦、玉米、豆粕等,饲料里还有麦麸、石粉、维生素、矿物质等添加剂。折旧费用是猪舍和猪舍内的各种饲喂、清洁等设施设备这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职工薪酬是饲养员、辅助生产人员(饲料加工、粪污处理等)和一线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支出。药品和疫苗费用比较直观。还有占比近15%的其他费用,包括养殖生产过程辅助部门发生的费用,像装猪台、沼气池、饲料车间、仓库、兽医室、消毒间、车辆消毒间等部门的采购、销售、饲料加工、消毒、运输、粪污处理、沼气发电等活动产生的费用。从动态成本分析,一个批次出栏猪的成本计算方式是头均成本等于该批次养殖总投入除以该批次出栏数量,斤均成本等于该批次养殖总投入除以该批次出栏总重。降低头均/斤均成本主要思路是把分母做大(把猪养活)和把分子做小(提效降耗)。在养殖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死亡率,像牧原2024年下半年,哺乳阶段的死淘率是6%,保育和育肥阶段合计死淘率8%,从哺乳到出栏的整体成活率84%左右。相关的生产指标PSY(每头母猪每年能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是考察仔猪成本(投苗成本)最重要的指标。近10年间我国生猪养殖总成本呈现波动上升特征,2024 - 2024年生猪养殖成本增幅最大,同时这2年的产值涨幅也呈现激增态势,涨幅均超过60%。
要准确估算一只200斤活猪的价格,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要关注当前的市场供需情况,比如当前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市场猪肉消费量等,如果存栏量低、出栏量少、消费量高,价格可能就高。其次要考虑地区因素,不同地区价格差异明显,如果所在地区是生猪流入地,价格可能相对较高。还要考虑养殖成本,如果养殖成本高,养殖户为了保证利润,出售价格也会相应提高。 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以及疫病情况等也要考虑进去,如果宏观经济环境好,政策支持养殖,没有疫病影响,价格可能会比较稳定。
下面以问答形式提出几个相关问题:
问题1:如果当地发生了小型疫病,200斤活猪价格会下降多少呢? 答案:这很难准确说下降多少。如果是小型疫病,可能会引起当地消费者恐慌,减少猪肉购买,养殖户可能会为了减少损失适当降价出售。如果疫病能很快得到控制,对价格的影响可能在每斤1 - 2元左右;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扩大,可能每斤下降3 - 5元甚至更多,具体还取决于当地的供需状况、政府应对措施等因素。
问题2:自繁自养的200斤活猪和购买仔猪育肥的200斤活猪,价格会有差异吗? 答案:从成本角度来看可能会有差异。自繁自养的话,仔猪成本相对较低,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成本核算来定价,在市场价格波动不大时,可能会比购买仔猪育肥的价格稍微低一点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但如果市场需求旺盛,两者价格可能都会按照市场高价出售,差异不大。而且如果购买仔猪育肥的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有更好的成本控制,比如饲料成本、养殖技术等方面,两者价格也可能没有明显差异。
问题3:如果饲料价格突然上涨20%,200斤活猪价格多久会受到影响? 答案:饲料价格上涨20%会增加养殖成本。一般来说,养殖户不会马上提高活猪价格,因为他们可能还有库存饲料。但如果饲料价格持续上涨一段时间,比如1 - 2个月,随着养殖成本的增加,养殖户为了保证利润,可能会在1 - 2个月后开始逐步提高活猪价格。不过这也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制约,如果市场上生猪供应过剩,养殖户可能会延迟提价或者提价幅度较小;如果供应紧张,提价可能会更快更明显。
标签: 多少钱,左右